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双色翡翠是怎么形成的

  新浪收藏 

  购买翡翠时,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饰品——一块吊坠或者玉牌上两种颜色相互辉映,而玉雕师们恰当利用两种颜色,雕成生动的图案,使得整个玉器栩栩如生,生机勃勃。那么,翡翠双色同存这一现象是怎么才形成的呢?
双色翡翠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常见的双色同存主要有白绿和黄红,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白绿和黄红双色是如何形成的。
  一、白绿色同存
  为什么同一块翡翠当中有的地方是白色、有的地方是绿色呢?原来绿色部分的翡翠是由于含有致色元素铬和铁造成的,有色离子铁和铬置换了无色的铝离 子,铁离子常呈现浅绿色,铬离子会呈现非常鲜艳的绿色,高档绿色都是由于含铬离子形成的。但含铬过多,翡翠的绿色又会变得太浓,看起来就像黑色,价值反而 会降低很多。由于含铬、铁的比例不同,翡翠会呈现各种不同的绿色,有纯正的翠绿,也有偏黄、偏蓝、偏灰色调的绿色,不同的绿色价值也不同。
  二、黄红色同存
  黄色和红色翡翠都称为“翡”,即“黄翡”“红翡”。黄色和红色除有时延翡翠较大裂隙分布外,一 般都存在于翡翠的 外皮,是翡翠原料的外表经过氧化 形成的,致色离子是铁离子,铁离子经氧化成为三价铁,从而表现为红、黄色。不过,购买红色翡翠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烧过的红翡当成天然红翡。有的红 色是后烧的,这种红色往往不自然,而且种份较粗,这是加入褐铁矿后经加热形成的颜色。
  来源:华夏收藏网

第一套名校题材金银币是纪念百年清华

 新浪收藏  

  (原标题:“清华百年”金银币)  
  清华大学,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此执教。2011年清华大学迎来百年华诞,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中国人民银行于同年7月29日发行了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其中,1/4盎司金币和1盎司银币的正面图案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刊国名、年号。这个图案和我国最早的分钱硬币图案非常接近,代表了清华大学历史源远流长。
  1/4盎司金币(上图)的背面图案为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校庆标志图形,并刊“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中文字样、“TSINGHUA UNIVERSITYCENTENARY CELEBRATION”英文字样及面额,金币标志图形题材源于清华大学大礼堂大门。它的发行量为30000枚。1盎司银币(下图)的背面图案为清华大学“二校门”建筑造型,并刊“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中英文字样和“1911-2011”字样及面额,它的发行量为50000枚(相当于20000套金银币和30000枚银币)。
  清华大学作为该金银币的相关单位,获得了7500套金银币的配售额度。该金银币如今已是国内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尊师重教的一个指标性品种。两枚纪念币图案的构思涵盖了从古到今的历史追忆、从中到外的文化包容,她们也是清华百年坎坷命运的见证者。
  “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金银纪念币,是中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发行史上第一套名校题材的金银币。据笔者在央行工作的朋友透露,在编制2011年贵金属纪念币发行计划时,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这个项目原本是计划以熊猫加字金银币的形式发行的。但由于清华大学在国内各大院校中,其名望、背景、影响等非同寻常,该纪念币项目的发行早已经远远超出了“建校百年”的范畴。在发行熊猫加字金银币的规格、形式无法凸显的情况下,最终以单独立项的金银纪念币的形式发行。
  “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金银纪念币作为中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发行史上不多见的一套为纪念高等学府建立而公开发行的纪念币,不仅有着独特的珍藏价值,更因为其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的声誉而扩大了其在世界贵金属纪念币收藏界的知名度。而这,显然是其他许多贵金属纪念币所无法拥有的。(江根梅)
QQ截图20160122165815
QQ截图20160122165830
QQ截图20160122165822(来源:中国商网—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明代龙泉官窑龙纹碗及其相关问题

新浪收藏 

图1 明代龙纹碗及其局部图1 明代龙纹碗及其局部图2 台北故宫藏龙纹碗图2 台北故宫藏龙纹碗图3 台北故宫藏龙纹匜式盂图3 台北故宫藏龙纹匜式盂图4 龙纹高足杯图4 龙纹高足杯图5 明龙泉窑 海水龙纹梅瓶图5 明龙泉窑 海水龙纹梅瓶图6 龙纹折沿盘图6 龙纹折沿盘图7 龙纹敞口盘图7 龙纹敞口盘图8 白釉红彩龙纹盘残片图8 白釉红彩龙纹盘残片
  至元二年(1336)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元史·舆服》)自此,特定龙纹成为元明清帝王的专用纹饰,龙纹器被奉为最高等级的御用品。
  2005年,笔者在发现并认定大窑枫洞岩窑址为明初龙泉官窑遗址的过程中,双角五爪龙纹盘残片即是一条线索和依据。后来大窑枫洞岩窑址经文物部门正式挖掘后也出土了少量龙纹残片,除了龙纹盘外,还有龙纹高足杯。在数以吨计的官器残片中,龙纹残片却是屈指可数,其特殊珍贵不言而喻。时至今日,笔者又接触到一件大明龙泉官窑龙纹碗,特对相关问题作一些思考和总结。
  该龙纹碗(图1)直径为18厘米,敞口圆唇,弧腹,圈足,外底环形一圈涩胎垫烧,内壁光素,碗心饰印花龙纹,外壁刻饰双龙,龙呈行龙姿,首尾相逐,环绕器壁,隙地点缀云纹。通体施青釉,釉汁肥腴滋润。此碗造型规整,釉色翠润,纹饰布局严谨,刻工深邃灵动,其胎釉工艺特征均为明初龙泉官器之典型。
  类似龙纹碗还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的龙纹碗(图2),不同之处是台北故宫所藏的明初官窑龙纹碗外壁光素,内壁刻双龙,内底还饰有十字宝杵纹。与本品龙纹碗装饰风格高度相似的还有龙纹匜式盂、龙纹高足杯。龙纹匜式盂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图3),龙纹高足杯除枫洞岩窑址所出外,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也有珍藏(图4)。此两种均内外刻花,外壁刻饰行龙。
  此外,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明龙泉窑海水龙纹梅瓶(图5)”,亦作环壁的行龙式样,该梅瓶式样不见于大窑枫洞岩窑址所出的官窑梅瓶,尺寸亦较小,高度只有21.6厘米,整个造型风格与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梅瓶相一致。高足杯、匜式盂和梅瓶无疑为酒器,龙纹碗亦有可能用作酒盏。
  龙纹式样差别稍大的是龙纹盘。龙纹盘造型有折沿口和敞口两种,前者罕见,可资参照的器物如伦敦苏富比2009年春节拍卖会0063号拍品(直径40.5厘米,图6)。敞口盘(图7)传世数量稍多,直径有30多厘米、40多厘米等不同规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等均有珍藏,国际大拍上亦有数例。两类盘造型虽不同,纹样布局大致相同,均为内壁刻缠枝莲,内底刻龙纹,龙呈倒挂回升姿势,隙地缀饰云纹,龙的形象气质稍有差异,折沿盘龙纹面目较温和,而敞口盘龙纹多呈凶猛凌厉之态。从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盘类瓷片来看,折沿盘数量(不包括菱口折沿)也是远少于敞口盘,两类纹饰风格存在一定差异,折沿盘或为洪武或永乐早期之物,烧制时间上很可能早于敞口盘。另,2005年处州青瓷博物馆在整理征集到的明初龙泉官窑瓷片过程中,还曾发现一批“次官窑”残片,五爪龙纹盘数量较多且集中。说其“次”,主要表现为与“正品”相比,胎壁相对较薄,尺寸相对较小,外底涩圈的处理也较随意,刻功相对草率,釉不佳多泛黄泛灰,有喑哑之色,但其造型纹样和龙纹的处理手法和“正品”龙纹盘无异,所以笔者认为此类“次品”或系主要针对龙纹盘的试烧品,龙纹器在制作要求上或高于一般的官窑器。
  比对各例明初龙泉官窑龙纹器可发现,不同器型种类,器物上的龙纹式样虽存小异,却有大同,大部分应制作于同一时代。而其具体烧制时间,笔者认为以永乐朝为主,首先,根据《大明会典》、《明实录》等文献的记载,明初龙泉官窑的始烧时间至迟在洪武二十六年,停烧时间最早在成化元年,永乐一朝无疑为鼎盛期。而更关键的还是与同时期景德镇官窑龙纹器的比较。
  明初景德镇官窑龙纹器,自洪武朝即有烧造,但洪武年间的龙纹器传世较少,最有代表性的是1964年南京明故宫玉带河疏浚工程中出土的白釉红彩龙纹盘残片(图8)。至永乐朝,龙纹器大量涌现,青花器、釉里红器,碗、盘、高足杯、梅瓶、盖罐等均有龙纹的出现,龙纹式样也较丰富,以行龙最为常见。就龙纹特征而言,洪武龙纹基本承自元代,头小,颈细,身细长,周身披鳞片,衬火焰纹,头部和肘部的毛发要比元代少,永乐龙纹总体上形体壮硕,趾爪有力,毛发浓密,形象凶猛威武,颈腹部有横条纹区别于覆盖鳞甲的背部,张口伸舌者上颚比下颚长而突起,头发上竖,有怒发冲冠之势。
  明代景德镇官窑烧制时间长,序列完整,各朝龙纹器特征之异同可考诸于大量实物。通过比对发现,上述几种龙泉窑龙纹器之龙纹与景德镇永乐官器龙纹最为接近,如行龙躯体和四肢的姿势角度大体一致,龙身颈腹部也装饰横条纹,这类横条纹基本未见于元代及洪武龙纹。火焰纹、飘带云也能找出极相似的例子。龙泉器的龙纹头发也呈上竖状,但发较稀疏,向额前倾斜,龙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上颚长,下颚饰疏须,其格局是一致的。不过明初龙泉官窑的烧制时间偏短,综合诸多龙纹器来看,龙纹特征并无大的分歧或变化,其龙纹式样相对单一,如口部均作微闭状,没有景德镇那种张口伸舌的龙,毛发样式上,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龙纹碗内壁上的龙纹和伦敦苏富比2009春拍折沿盘龙纹较为特殊。而两者最明显的区别莫过于龙爪的处理,景德镇官器龙纹除五爪之外,还见有三爪、四爪者,趾爪排列多呈风车状,明龙泉官窑龙纹器目前所见者均为五爪,趾爪刻划如鹰爪,有锋利刚劲之感,较景德镇龙爪更为雄健有力。
  上述龙纹器种类,除大盘、高足杯之外,均未见于大窑枫洞岩窑址,所以,明初龙泉官窑的规模应不止枫洞岩一处窑址,肯定还存在其他的烧造工场,而明代龙泉官窑龙纹器或还存在更多的品种。参照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来看,龙泉官窑与之一致在永乐朝出现诸多龙纹器,此或与朱棣有意彰显皇权,展示开国之蓬勃豪阔气象有关,而此时的龙纹形象自然也是一派威武神气,昂然向上的神态。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广东深圳 叶英挺)

吴冠中寥寥几笔便是整个江南

  新浪收藏

  (原标题:吴冠中寥寥几笔 便是一整个江南!)
吴冠中寥寥几笔便是整个江南
  吴冠中从早年秀丽的江南风景到晚年的抽象线条,用最简单的点、线、面、色之间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形式架构,画面洋溢着浓郁的中国文化诗情和神韵。作为生于江南,长于水乡的画家,吴冠中对江南水乡有着浓厚的深情。正因为有着如此深刻的情怀,使他笔下的水乡流露出情真意切的雅致与领袖。
水乡水乡
  描绘江南水乡是吴冠中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和最典型的题材。这幅作品以寥寥几笔勾画了江南水乡安宁,白墙黑瓦庄严静谧,盘旋在屋顶的燕子给画面注入了一丝活泼,增添了动感。
江村江村
  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点线面,黑白灰,红黄绿”的吴家作坊风格。吴冠中用绘画形式中抽象的结构美去营造自己作品的意境,他捉住了江边村庄安静空幽的意蕴赋予了其独特的抽象艺术语言,产生强烈的视觉美感。
双燕双燕
  《双燕》的构图正显示了吴冠中对艺术造型的掌握,画中的黑白对比、几何形的组合──特别是长方、扁方、垂直、横卧的形状,都是他建构形式美的要素。
江南春江南春
  吴冠中用纯熟的绘画技法,柔和的色调将江南水乡的春光乍泄景色展现于笔墨丹青之上。画面充满诗意,布局精妙,线条准确有力,枝杆蜿蜒遒劲,富于变化而不呆板。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小村的黑瓦白墙,和谐而清新的色调,宁静而恬淡的境界,使画作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天鹅天鹅
  吴冠中长期在油彩和墨彩的互补兼作中探索,终生探索中西艺术结合之路,他的画也呈现了新的面貌,渐渐从长于状物向偏于抒情过渡,厚实浓重也渐趋明朗与空灵,有着全新的审美取向、情趣和气质。
四川水田四川水田
  吴冠中一开始是用油画材料来捕捉山间水田的这种镜面效果,但他发现,“在如镜子的水面色调变化极为微妙,冷暖倾向难于言传”。后来他“索性扬弃水光天色之色彩变化”,将“油画水田移植进了水墨中”,既避免了油色之滞凝,更着力于发挥线之盘旋与疏密,创造出另一番境界与腔调。
江南江南
  吴冠中很多作品都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 面的结合与搭配。吴冠中:“黑、白、灰是江南主调,也是我自己作品银灰主调的基石。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
故乡故乡
  “故乡”是吴冠中作品中最常被表现的题材之一,这股乡愁被他转化成画笔下的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和春柳飞燕等美景,很难想像,一个人的童年要过得多么美好,才至于如此不愿忘怀,也正因此成就了其个人艺术创作的亮点,也成全了无数艺术爱好者的欣赏点。
故乡苇塘故乡苇塘
  画面近景是大片的水塘与茂密的芦苇,远处掩映着白墙黑瓦的乡村老宅,参差错落,连绵延伸,直至隐没在如黛的山色中。整幅画面表现的是画家故乡宜兴的水乡景致,以明快素凈的青绿色为基调,穿插有黑白色块构成的、具有几何意味、色彩对比强烈的江南房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绿江南岸
  吴冠中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深刻理解,使他的油画深深地浸透了中国水墨画的韵味。在这幅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思乡之作中,有着不同的人生意味,既有空灵与轻盈,也有无言的凝重。
江南水乡江南水乡
  上白墙黑瓦的民居,用彩色和黑色错落地点出,强调了一派和谐而静谧的江南景象,整幅画将西方的材料技法和东方审美的内涵和韵致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吴冠中:我把四季用来等你
【春】[春]
  细雨如织,
  细数回忆的时间,
  似乎也变得很长很长,
  如同从未断线的雨丝,
  无止无休。
  在冬天之末,
  春天之始,
  手捧一片新绿,
  眼前的黑瓦白墙,
  也似乎生动了几分。
  太湖石上写不尽的春光,
  却隐在墙角之下。
  只是不知,
  你会不会走过这道门?
  草长莺飞的季节,
  如果春天欢喜,
  这一片姹紫嫣红会有多么美丽?
  通幽的小径中,
  你寻到了什么样的风光?
  其实,门前的树也开满了花。
  小亭的一角,
  绿树红花点燃了整个院子,
  却只有鱼儿噙香而醉。
  我眺望的街头,
  你的身影会不会突然出现?
【夏】[夏]
【夏】[夏]
  [夏]
  夏天来了,
  这个多雨的季节。
  纷杂而至的记忆,
  似乎也带着潮湿的味道。
  人来人往的街道中,
  是谁的雨伞甩出了朵朵莲花?
  我追寻的影子,
  眨眼间便隐于一片渺茫的水汽中。
  是谁扔下的石子,
  溅起了水花?
  青石小路上,
  风干了淋漓的小雨,
  也风干了潮湿的回忆。
  热闹的拱桥上,
  却没有任何多余的故事。
  莲叶张开了手掌,
  鱼儿们欢快的穿梭其中,
  忙着捉迷藏。
【秋】[秋]
【秋】[秋]
  我在黄叶上写上你的名字,
  然后一片片埋进土里,
  装进记忆。
  野渡无人舟自横,
  小小的岸边,
  小舟带着陈年的记忆,
  静静的等待。
  小舟从此逝,
  沧海度余生。
  我曾以为,
  渺茫的烟波会是最好的归宿。
  海市蜃楼般的风光,
  明知是虚幻,
  却为何念念不忘?
  窗前的故事,
  稀稀落落的掉进了水里。
  红色窗扉依旧,
  只是再也没有了听故事的人。
  岸边的黄叶,
  请告诉秋天,
  我的思念。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原来秋天,
  可以比春天更热闹。
【冬】[冬]
【冬】[冬]
  下雪了,
  我们曾相约一起看雪,
  最后却都食言了。
  落雪了,
  纷纷的白色花朵,
  是冬天的礼物么?
  树上挂满了白色的花朵,
  这样的冬天,
  好像会魔法。
  银装素裹的世界里,
  只有这袅袅而起的炊烟,
  带着生命一些活力。
  从入冬开始,
  我就期盼一场漫天大雪。
  湮灭过去,
  也湮灭回忆。
  (来源:墙艺术)

画猴与猴画的艺术美

  新浪收藏

群猿拾果图宋·中国画 易元吉群猿拾果图宋·中国画 易元吉
戏猿图(中国画) 朱瞻基戏猿图(中国画) 朱瞻基
曲阜鲁国故城公元前四世纪银质猴形带钩曲阜鲁国故城公元前四世纪银质猴形带钩
猴官(清·武强年画)猴官(清·武强年画)
滕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石“马上封侯”纹样滕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石“马上封侯”纹样
  作为与人类同属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灵长目动物,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这使得人类对通身透着聪明伶俐,灵活敏捷而又滑稽有趣的猴子,天然地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而吴承恩《西游记》中那只大闹天宫,护卫唐僧西天取经的孙猴子更因其正直、善良、调皮、可爱的多重性格,引得男女老幼为之折腰。
  猿猴在中国文化中出现很早,根据文献,传说中的西王母,很可能就是猴神。《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 天之厉及五残。”像人有尾,头发蓬乱,有尖齿,善啸叫,不正是猿猴的特征吗?远古的动物崇拜与图腾文化还催生出十二生肖。流行了2200多年的干支纪年法 中,丙申排第33位。猴与“申”相配,排行第九。故称“申猴”。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就是丙申猴年。
  善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早在 3000多年前,就把猴录入了象形字。在古代,猴的相关名称甚多,有猴、狙、狖、猱、猿、狨、獑、猦、蒙颂、猢狲、狒狒、猩猩、山魈等十余种,有的字现代 词典、现代电脑已经没有收录或储存了。这是因为古人将能在指间笔筒嬉戏的“墨猴”、善于捕鼠的蒙颂、最常见的猕猴、身形较大的猩猩、长臂猿、狒狒以及传说 中体型巨大、能食猿的“独”,一并归于猿属。
  猿猴入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由来已久,可追寻到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从出土的汉画砖上, 就可以看到有人牵狗玩猴的画面。据唐代《历代名画记》中所载,东晋著名画家戴逵(326—396年)就绘有《胡人弄猿图》。唐代则有边鸾的《石榴猴鼠图》 等。此外,据《画继》《图画见闻志》等著作记载:“五代南唐的王齐翰,金陵人。后主时为待诏,笔法入细者胜。画花鸟如生,尤以獐猿名于时。”另一位五代南 唐的画家唐希雅,亦工书善画。《宣和画谱》称其“翎毛草虫之类,多得郊野真趣。”北宋刘道醇誉之为“江南绝笔徐(熙)、唐(希雅)二人而已”。
  《易·系辞下》云:“吉事有祥”,即吉利的事情必有祥兆。《庄子·人间世》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唐代学者成玄英将其解释为:“吉者,福善之事; 祥者,嘉庆之征。”在古代,由于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等文化基因,猴一直被奉为吉祥物,是正义、勇敢的化身。“猴”更因为发音同“侯”,成了官职爵位的代名 词,显现了人们盼望入仕封侯、吉祥富贵的美好愿望。
  在民间绘画中,以马、猴入图(马上封侯)或蜂、猴(封侯)入图的比比皆是。流风所及,文人绘画也概莫能外,历代画猴之作屡见不鲜。
  猴在中国民俗文化中一方面寓意仕途荣华,另一方面也意味延年益寿。葛洪所著《抱朴子·对俗》称:“猕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猿寿五百岁变为玃。玃寿千岁。” 苏轼诗亦言:“楚山固多猿,青者黠而寿。”特别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猿产于川广深山,其臂甚长,能引气,故多寿。”进一步使得猿猴在古人心目 中成为长寿康泰的象征。现代齐白石的《白猿献寿图》、张其翼的《红叶双猿图》、刘奎龄的《枫猴长寿图》等作品,体现的都是这一寓意。
  画獐猿最为有名的当属北宋易元吉,为了更好地表现猿猴,易元吉深入万守山区,于树上结巢而居,经年累月地观察猿猴獐鹿的习性,他笔下的猿猴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充满天趣。据记载,《宣和画谱》著录北宋末年宫廷收藏易元吉的作品达245件。其中猿猴绘画占有相当比重。如《夏景戏猴图》《夏景猿獐图》《群猿戏蜂图》《案石獐猿图》《猿猴惊顾图》《竹石獐猿图》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作品将猿猴与獐鹿或蜂绘于一图,符合民间祈福求禄的信仰。南宋宫廷画家毛 松,也善绘猿猴。其仅存代表作《猿图轴》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毛松的猿猴绘画,超越了宫廷绘画单纯的写实,工笔细腻自然,呈现出一派“野逸”朴实的画风。
  善于画猴的画家中,身份最高的是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1435年),即朱元璋曾孙,建元宣德,是明中期画院发展的有力推动 者。代表作品《戏猿图》,现藏于台北故宫,生动地描绘了猿的三口之家。母猿爱怜地怀抱幼猿,调皮的幼猿搂着母亲的脖子,右臂伸向父亲。而雄猿正攀缘在树上,摘了一串果子,引逗小猿。三猿神情生动,墨色浓淡枯涩,巧妙结合,体现了画家精湛的艺术功力。
  有意思的是,过去一些文人的案头书 桌,还蓄养着珍稀的“墨猴”,清代《武夷山志》记述:“珍猴(即墨猴)小巧,大仅如拳”。它能为主人磨墨、递纸,在书桌上活动,一旦累了,就钻到大笔筒里 休息。古代文人之所以喜欢养墨猴,一则它珍奇,且易于饲养;二则它那帮主人舔墨、递纸的滑稽、灵巧相和手脚不停的勤快劲儿,大大缓解了古代文人做学问的辛 苦和寂寞。
  自印度佛教文化传入,猴的形象便常见于佛教艺术中。在中国早期开凿的佛教石窟中,新疆的库车克孜尔洞窟中出现了大量猴王本 生故事壁画,描绘了猿猴形象。另外,西夏中晚期的安西榆林石窟壁画《玄奘取经图》,是最早出现猴行者的壁画。云海渺茫间,白马旁猴首人身的“猴行者”合十敬礼,三藏法师着襦裙袈裟,师徒二人遥礼观音、普贤。
  擅长猿猴的佛教绘画代表人物,最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的画僧法常和画家张思恭。据有 关资料记载,法常(?-约1281年),号牧溪,蜀人(今四川),后居杭州。他性格豪爽,蔑视权贵。因抨击奸相贾似道而被通缉,无处藏身,最后出家当了和 尚。作为一名艺术造诣极高的禅僧画家,他的作品大量流入日本,深受追慕,被日本人称为“日本画道之大恩人”。他的著名传世禅画作品《观音猿鹤图》由三幅独 立的画作连在一起。中间一幅为白衣观音,左边一幅绘有穿林而过的仙鹤,右边一幅则有一只怀抱幼猿的母猿。画面中的猿猴形象,正是借猿猴好动的特性反衬心神 安定、杂念全消的心境、禅境。
  南宋刘松年(12世纪—13世纪),钱塘(杭州)人,画院待诏。其绘有猿猴形象的《罗汉图轴》现藏于北 京故宫,此图又名《猿猴献果图》,为《十六罗汉图》之一。画中有两只活泼的猿猴在摘果子,树下一清秀文雅的小沙弥正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 子,极富生活情趣。
  古往今来,历代都产生过杰出的猴画作品,既包容着史前图腾文化的吉祥寓意,传递着民间祈福求安的信仰,更融合了各个时代佛、道、儒三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相信在未来会涌现出更多猴画题材的精品佳作,让人们在欣赏之余得到更多心灵的慰藉。
  (毛建波,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李可染笔下的毛主席词意图

新浪收藏 

李可染笔下的毛主席词意图!
  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中,毛主席诗意图是一类富有时代特色和个性笔墨的作品。
  从20世纪50至70年代,随着毛泽东诗词的陆续发表,众多画家纷纷选为画题,成为一个特殊时代的文化现象。
李可染《昆仑雪山图》(2015年12月 7015万元成交)李可染《昆仑雪山图》(2015年12月 7015万元成交)
  李可染的《昆仑雪山图》是1965年第一次试写毛主席《念奴娇•昆仑》词意的创作,雪山是李可染极其少有的题材,李可染一生所作雪景,据说不会超过三件。
  《昆仑雪山图》画中绘横空出世的莽莽昆仑,以高超的逆光手法表现白雪飞舞,银装素裹,玉龙动天的浪漫雄浑气势,是李可染先生之精品。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李可染 长征 1959年作(2010年11月 1.075亿元)李可染 长征 1959年作(2010年11月 1.075亿元)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李可染 长征 1978年作(9856万元,2010年12月)李可染 长征 1978年作(9856万元,2010年12月)
李可染 井冈山 1975年作李可染 井冈山 1975年作
李可染 革命摇篮井岗山(2007年12月 672万元)李可染 革命摇篮井岗山(2007年12月 672万元)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李可染 毛主席词意图 1972年作(2005年11月 484万元)李可染 毛主席词意图 1972年作(2005年11月 484万元)
李可染  雄关漫道·苍山如海  (2012年12月 3550万元)李可染  雄关漫道·苍山如海  (2012年12月 3550万元)
李可染 娄山关词意 1964年作  (2007年10月 1175.1万元)李可染 娄山关词意 1964年作  (2007年10月 1175.1万元)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李可染 大柏地词意图李可染 大柏地词意图
李可染 雨后斜阳图李可染 雨后斜阳图
  《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李可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1963年李可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1963年
  20世纪60年代,李可染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两句为情境,创作了七幅《万山红遍》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红色山水画”的代表性作品。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李可染 北国风光(2011 成交价1955万元)李可染 北国风光(2011 成交价1955万元)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李可染 革命圣地韶山 1971年作  (2011年12月 6842.5万元)李可染 革命圣地韶山 1971年作  (2011年12月 6842.5万元)
李可染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 1974年作(2012年5月 1.24亿元)李可染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 1974年作(2012年5月 1.24亿元)
  《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李可染 爱晚亭(2005年5月 682万元)李可染 爱晚亭(2005年5月 682万元)
  爱晚亭,位于湖南省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始建于1792年,名字来源于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与琵琶亭、兰亭、醉翁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一词,亭额上“爱晚亭”三字是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爱晚亭时,毛泽东同志接受校长李达之请,亲笔题写的。
  (来源:书画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