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極端自我的工作在創作的過程中是自私的表達自我的技巧思想與靈魂然而完成的作品卻又大公無私的將它表現在眾人的視覺下讓賞析者能藉由作品感受到藝術家的喜怒哀樂 而清明上河藝術中心的未來展望 就是藉由這個平台 將藝術工作家的作品 推廣並介紹給更多的同好能一覽藝術家創作的精髓。
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2015年2月23日 星期一
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
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
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2015年2月18日 星期三
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神秘的布达拉宫内部照片曝光!
轉貼
布达拉宫内部是禁止一般游客拍照的,偷拍会没收相机,甚至召来更大的麻烦。作者经过特别许可,在宫殿内部拍摄的一组珍贵照片,希望让没有去过布达拉宫的朋友们一睹其内部神秘的芳容。
德央夏广场
布达拉宫的一角,阳光灿烂,树影婆娑
队伍从海拔2900米的林芝地区一路西行,原生壮丽的巴松措,湍急蜿蜒的尼洋河,穿越经幡摇曳于天穹、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最终来到圣洁的拉萨。布达拉宫向我们一行人打开大门,让我们有幸一睹其内部不为人熟知的种种。
雄伟的布达拉宫脚下
布达拉宫坐落于海拔3700米的红山上,表述着藏族人民超凡的智慧和厚重的历史。公元7世纪,著名的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在迁都拉萨后创建了布达拉宫。
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决定重建布达拉宫,经过多年不断建造堆积,直到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才最终成就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布达拉宫。
八世达赖喇嘛灵塔殿大门
位于红宫中央,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外的享堂“西有寂圆满大殿”
值得一提的,便是我们有幸参观了平日里不对游客开放的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灵塔殿位于红宫与扎夏之间,走过一条幽深的回廊,便进入了供奉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大殿。这座灵塔塑造于1934年,塔高12.97米,塔基宽7.83米,花费黄金18870两。
这座灵塔最具特色的是塔身是布达拉宫所有灵塔中镶嵌珠宝最多的一座——金刚钻、红宝石、蓝宝石、天珠、翡翠、珍珠等约10万颗奇珍异宝。塔尖处一对网状门扇内,供奉着铜鎏金11面千手眼观音像,而这塑像后,便是其真身所在。
五世达赖喇嘛灵塔
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相比,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的灵塔胜在黄金数量,共用去119082两黄金。灵塔塔身亦为菩提塔状,体积比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仅小分毫。
塔身镶嵌了18000多颗宝石,而最引人注目、弥足珍贵的便是大象脑髓中生成了明珠,在大殿昏暗的灯光下,光泽尽现。
作为西藏历史上最伟大的达赖喇嘛,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中除了其肉身,还供奉着释迦牟尼的手指舍利和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牙舍利。
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里的金刚持造像,它代表了藏传佛教所有教法的源头,是密宗的“秘密之主”
红宫上的金顶
整座布达拉宫总共有6座达赖喇嘛灵塔金顶,加上布达拉宫主供佛殿金顶,便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布达拉宫金顶群。而这在平日里也是不对普通游客开放的。队伍一行登上金顶观望,无不拍手称快。
金顶群位于红宫之上,海拔3750米。众铜鎏金金顶自东向西方向依次为九世、八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金顶,布达拉宫主供佛殿金顶和七世、十世(现上师殿)、五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金顶。
而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金顶是歇山式,而主供佛殿和上师殿是六角式金顶。看起来金顶毗邻相接,可是若想参观一通灵塔殿,却要徒步很久。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巅峰之地,脚下的拉萨城和远处冰雪未融的雪山尽收眼底。
红宫外墙
布达拉宫的核心建筑——红宫
红宫作为宗教之地,奇珍异宝必定数不胜数。而坐落在红宫六层的黎玛拉康——合金佛像殿,则被人们称为无价之宝。殿内藏有3700多尊佛像、佛塔。
这些珍宝全部用多种合金炼制而成,因此就有了世间绝无仅有的红、黄、绿、白、紫色合金色。作品多出自印度、尼泊尔,也有西藏本土炼制,堪称佛像和佛塔的精品荟萃。
白宫一瞥
布达拉宫白宫门廊壁画
布达拉宫由红宫和白宫组成,红宫为宗教之地,白宫就是政务之所。而白宫最主要的便是东日光殿和西日光殿。东日光殿由十三世达赖喇嘛于1922年新建,而西日光殿是五世达赖喇嘛于1645年重修布达拉宫时所修建,现今不对外开放。
而此次旅行又一绝好的机遇便是观仰了这座悠久而神秘的西日光殿。西日光殿大厅十分宽阔,这里是历代达赖喇嘛举行议政的地方。而厅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壁挂满了以白度母为主的寿佛三尊唐卡,色泽鲜艳,栩栩如生。
布达拉宫外虔诚的人们
布达拉宫,如此古老而又神秘。千年不断的添加建造形成了如此复杂而又完整的内部格局。还有太多秘密等着我们去探寻发掘,而我们的古建圣地摄影之旅,依然在路上。
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
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
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
談書法的三種用墨技巧
中國文物網
墨法意識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十分漫長的時期,雖然墨法的自覺要晚於筆法、字法與章法,但從形成以後的發展來看,其生命的活力卻並不亞於筆法、字法與章法。 在書法的“四法”中,我認為墨法不僅僅是形成書法血肉的重要方面,同時也是書法藝術之精神能得以彰顯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與其餘“三法”一起,共同構築著書法藝術之美的真諦,很多優秀的書法佳構,時代巨制,無不體現書者強烈的墨法意識與熟練的用墨技巧。
我們以濃墨為例,試圖以舉例的方式來介紹唐宋間三位書法大師的用墨技巧。 中肯地講,唐宋間的書家大都對淡墨的運用不多,在他們看來,淡墨太容易傷害書法作品的神采,亦無法體現書法的生動氣韻。 所以對大多數書家而言,濃墨之法是備受推崇的。 孫過庭《書譜》中說的“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即是對濃墨運用的效果及其審美標準的最佳闡釋。 從具體作品來講,我們似可以從顏真卿、蘇軾和米芾三位書壇巨匠的代表作品中,感覺到其用墨技巧的精妙。
首先談談顏真卿,其書風有非常強烈的個性特點,無論楷書還是行草書,他將內斂的精氣與外顯的張力,做了非常和諧的處理,其書風給人的整體感覺是雄強、勁健和渾厚。 論其墨法,從楷書談,很不切實際,因為其楷書多為碑刻,用墨之跡,難以找尋,好不容易找到一篇《自書告身》,卻真偽待考,不過即使是真的為顏氏之書,我們也只能說是標準的濃墨之法,無多少變化而言。 如若可以對其碑書做些聯想的話,我認為其楷書《東方朔畫贊碑》的用墨是非常有特點的。 那種含蓄內斂的用墨與用筆相結合,古人謂之有“綿里裹針”之質,信然! 而從其行草書之法,我們認為,其用墨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我們將這種用墨技巧概括為墨之輕用,準確地講,是濃墨的輕用。 例如其行草書代表作品《劉中使帖》和《祭侄季明文稿》,尤其是後者,可謂用墨的上乘之作,儘管是實用急就之草稿書,但其技巧運用可以說正是在這種無意之態中得以完美體現的。 正如蘇軾所說的“書初無意於佳乃佳”,這種濃墨輕用的技巧運用,使其書之用墨有如蠶之吐絲,筆筆牽連,字字相生,有非常強烈的動勢,而又氣勢內斂,形制蕩然。 其筆法要能提得住筆,要沉著,筆筆到位而無使拘促,尤其要注意筆與筆、字與字之交接處,意出於心,而形於造化者也。
關於濃墨運用的第二種技巧,我們可以用墨之實用來概述,試以蘇軾為例。 蘇軾作書,黃庭堅曾有“石壓蛤蟆”之謂,不知是指蘇軾書法之病,還是謂其書法之趣。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其作品中字形較扁。 蘇軾的書法在用墨方面,我們可以用“黑”、“烏黑”來概括。 的確,觀蘇東坡墨跡,情動於心,神采煥然,他在用墨上極為考究,認為用墨用得好,其字要有如小孩之眼眸,黑而發亮。 事實上,蘇軾也正是這樣做的。 以其行楷書《赤壁賦》論,展其墨跡,收筆處極圓,近人劉小晴雲:“(其書)如珠光黍米,隱隱有聚墨痕,最足耐人尋味。這種用墨方法是石刻書法無法表達的,故用墨之法,非多見前人真跡不足與談斯竊。”可謂真言。 其法用筆較圓,鋒毫相對較短,側筆為之,妍態自生,用墨要黑而濃,用筆則重而實。
濃墨運用的第三種技巧,可以米芾為例。 其用筆自謂“刷字”,故謂其為濃墨活用之法,其書墨酣意足、沉著痛快、飛動跳躍之勢不可阻擋。 米芾的用墨之法,其實與其用筆之法是分不開的,其用筆自稱“八面出鋒,臣為刷字”,是有其強烈的個性追求的,長期浸淫於“王書”之中,他抽繹出“王書”中的靈動之質,以己之參悟,形成了獨特的書法風格。 其墨之活用,實為筆之活用,米芾的傳世作品很多,最具代表性的除了《蜀素帖》、《苕溪詩帖》、《虹縣詩》等以外,還有大量的尺牘小品,有非常深厚的藝術修養與傑出的藝術表現才能。 我們說,所有的用墨之法,都本於筆法,形於章法,只有三者的相互結合,才能產生出優秀的作品,而對於米芾來講,其對墨的活用,更與筆法分不開。
最後,我們要強調的是,無論對墨的運用是輕是實還是活,都要時刻注意用墨在書法實踐中的地位,不可孤立的大談用墨,脫離筆法與章法的墨法,是決計沒有書法意味的。 至於對墨之輕用、實用與活用技巧的掌握,只有在書法實踐中多臨多看多思多悟,才是正道。
來源: 中國愛藝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