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劉大為書畫作品辨偽

信息時報

圖1圖1圖2圖2
黎展華(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
劉大為,1945年生,1968年從內蒙師範學院美術系畢業後,做過工人、記者、走遍牧區草原。198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生班,受教於葉淺予、蔣兆和、李可染、吳作人、黃冑等著名畫家,基本功紮實,並刻意求新,工、寫皆精。 作品嚴謹深刻並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作品以反映北方少數民族生活風情以及重大歷史題材著稱於世。
劉大為是全能型畫家,工筆重彩和水墨寫意兼精。 他的工筆人物畫造型嚴謹,刻畫入微線條流暢,剛健爽朗,風格清閒,完全擺脫了舊人物仕女畫柔靡瑣細的積習。 他的水墨寫意人物畫更是繼承了近代自任伯年以來包括徐悲鴻、蔣兆和、葉淺予、黃冑等大師的優秀傳統,其特點就是熱愛人民、貼近生活、造型生動、神態逼真、筆墨瀟灑、清新流暢。 在他畫的草原風情組畫中,這些特點充分流露出來。
1998年劉大為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主持中國美術家協會工作,不久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至今。 經典作品主要有《漠上》、《馬背上的民族》、《陽光下》、《晚風》、《帕米爾婚禮》、《草原上的歌》、《馬扎歸來》等。
劉大為是當代中國畫界很有成就和影響力的藝術家。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上半期,他的作品就入選全國美展,80年代他的工筆重彩和速寫受到人們的關注。 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因以《草原上的民族》(1989)、《草原歌手》(1990)、《晚風》(1991)等傑出作品在全國性展事上屢屢得獎而獲得廣泛聲譽。
劉大為擅長工筆,他在工筆劃上所做的創新在於:大膽地把西畫的造型、結構、光影和色彩運用到工筆劃創作之中,以加強體積感和形式的藝術感染力。 他承繼了傳統工筆劃的工整製作傳統,更注意在工整的描寫中表現自己的感情,注意畫面的格調和趣味。 他筆下的線清晰、明確而有韻味,他更著眼於繪畫語言的現代感,重視形體的飽滿充實和結構的嚴謹,重視畫面的構成意味和整體效果。 他深知工筆重彩語言用之不當易失之於繁瑣、呆格和拘謹,努力在工筆中融進更多的寫意因素,在不放鬆細節精微刻畫的同時,更十分注意畫面的大效果,使細節服從他營造的境界。 在敷色上他頗講究溫和、含蓄和沈著。 他講究渲染,主要採用傳統繪畫的高染法,在渲染中追求色調的統一和層次的豐富,講究虛實轉換的節奏。
劉大為既是傑出的中國畫家,也是傑出的水彩畫家,只是他後一方面的創作成績,不及中國畫創作的影響廣泛,實際上即使其水彩畫作品與專門的水彩畫名家之作並置,論境界之高蹈亦不遑多讓。
圖一圖二均署名為劉大為《千里之行》作品,圖中內容為新疆帕米爾少女騎著駱駝在沙漠中跋涉,無論從人物造型、著裝,還是駱駝行進的步伐和姿態,幾乎都一樣。
乍一看,兩幅畫水墨、技法、風格都比較接近,但是,通過比對,就會明顯看到了一些微妙區別。
比如:圖一的駱駝的腳步有明顯的跑動,在沙漠中卻沒有揚起灰塵,這是不合情理的,圖二就有很多斑斑駁駁如雪花般的灰塵狀物,既增加了氣氛,又符合沙漠的情景。
圖一明顯的敗筆有兩處,一是人物如擺好姿態對著鏡頭照相之狀,而圖二的人物卻有在行進中駕馭駱駝的真實情態,尤其是圖二駱駝的腳,如打著音樂的節拍,徐徐移動,前進中的人物與駱駝之間十分和諧,如閑庭信步。 圖一,只體現了筆墨和技巧,顯得比較生硬和呆板,圖二,卻在筆墨和技巧當中增加了立體的空間處理,比如駱駝和人物背後的幾抹出神入化縹緲的青黛色彩,徒然增加了天地人和自然界的親切感,真實感和美感。
圖一還有一處致命的硬傷,就是題目的書法,用錯了一個字,本來是千里之行,他寫成了千里“天”行,題目用“之”字可以理解,用“天”字令人莫名其妙。
綜上所述,圖一有較多的問題存在,可以明確地指出是贗品,而圖二藝術的構成,刻畫與創造都表現得非常出色,是劉大為的真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