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藝術是沉醉人間的天問

 新浪收藏

《世界藝術史:藝術發軔》 艾黎·福爾著張延風、張澤乾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5年6月《世界藝術史:藝術發軔》艾黎·福爾著張延風、張澤乾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5年6月
胡艷麗
法國著名藝術評論家、藝術史與歷史學家艾黎·福爾,歷時20餘年時間所著的《世界藝術史》(五卷本)為世界藝術領域的百年經典作品,至今仍不斷被翻印再版。 《藝術發軔》為該套圖書的第一卷,作者從史前藝術起筆,從幽深的洞穴到地下陵寢宮殿,再到古老的通天巴別塔,其思緒縱橫於古老的東西方藝術之間,在回望人類文明之初的藝術時,更加側重於對人性的挖掘。
艾黎·福爾的文字擁有令人不忍釋卷的魔力,而他迷醉世人的語言就同如一座巨大的迷宮,在他的洋洋巨著面前,欣賞語言之美與藝術之美竟是不能同時完成的事業,若想再品味其對藝術、社會、人性的獨到見解,又要翻捲重來,而若想完成與其的心靈對話, 則更是難上加難。 在智者的心靈獨白面前,他人對藝術片言只語的感悟總是顯得蒼白、乏力,而靜靜地傾聽、品讀是享受這場藝術與文學雙重盛宴的最佳方式。
人類藝術是藉由藝術家的眼睛、心靈不斷去表達人們的希望和無法用語言描述淨盡的情感。 這是一個情感、思想不斷積蓄、沉澱、昇華、再積聚、再爆發的過程。 藝術家不僅付出自己整個靈魂,甚至不惜以燃燒自己的生命為代價,若非如此縱是天賦異禀,也難以完成人間這最極致,以至永恆的表達。
藝術不應脫離生活,在福爾筆下史前藝術分明就是當時人類的生活現場,動物是藝術作品中當之無愧的主角,它們是英武的男人獵殺的對象,但同時又是人們感恩膜拜的對象, 人們以這些動物為神明,供奉在山洞的深處,渴望得到它們靈魂的庇佑。 而它們的形像一旦被固定在洞穴幽深處的石壁、石台之上,籍著黑暗的力量,似乎便擁有了某種神力,足以慰藉在動盪生活中不安的靈魂。 “我們看到馴鹿的千姿百態:有的休憩或者徐行,有的低頭吃草,有的揚蹄飛奔,有的迎風嗅味,還有的被獵人追逐……”這是怎樣生動、鮮活的生活場景,藝術的餘韻蕩漾千年。 或許,那是人的自然生命力最頑強,人與天地神靈離得最近的時代吧。
史前時代,人類社會發育和藝術發展皆是緩慢的,時光的沉澱、生活的打磨,令“古代人”的藝術水準更接近天啟,質樸粗獷中,自有一股勃勃生機。 福爾認為“當代原始人”其智力發育水平遠不及“古代人”的水平,當代兒童的藝術原發狀態也無法與“古代人”相類比,但在書中,作者卻沒有解釋具體的原因。 筆者以為當代兒童無法比擬古代人的藝術水準是可以理解的,人本能中對物態的描募、對形象的勾勒並不代表任何意義,但“現代原始人”為何不能產生類似古代人的藝術智慧,為何不能在艱難的生活中產生藝術表達的強烈慾望,並轉化為噴湧而出的藝術果實,這點仍是令人費解。 或許只是我們還未讀懂屬於他們的藝術和文明。
書中用了較多篇幅書寫古埃及,對以宗教與喪葬為主體的古埃及藝術讚譽甚重,甚至寫到在埃及的地下陵墓群中,蘊含了千百萬的形象,它是孕育世界一切藝術的子宮。 就我個人而言,相較於地下的、封閉的、內斂的,與死亡如影隨形的古埃及藝術,我更喜愛溫暖明媚的古希臘藝術。 在古希臘神話中“神是神化的人,無論是神或激憤或勇敢,或殘酷或虛偽,都不過是人把自己內心的衝動推向極致”,在每一個古希臘神明身上,我們都能看到人的性情,凡人的痴貪怨念在他們身上一樣不少,他們中的某一員,就是我們心中理想化的自己。 身無可至,卻不會阻止人們心嚮往之,人心人性千古不變,這也恰是古希臘神話及其藝術作品魅力永駐的奧秘所在。神人同性,神才能住在人的心中,而神唯有住在人的心中,才能永生不老。 藝術作品唯有深入人心、體現人性,才能擁有永恆的魅力,在時光中歷久彌新。
回望人類藝術發展之路,就如同審視我們生命、靈魂的來路,那裡潛藏著“我”之所以為“我”,人之所以為人的秘密。 藝術,於無聲無字處鑄就全世界跨越千萬年的語言,那些古老的壁畫、雕塑、建築、廊柱、面具,承載了這世間最久遠、最樸素的情感,讀懂它們,無異於一場穿越了千萬年的時空旅程。 這世間沒有比藝術更持久、更凝練的語言,藝術是沉醉人間的天問。
來源:佛山日報

爭議館藏何其多:高校藝術展品造假

 中國新聞網 

西風斥浙江師範大學陶瓷藝術館內元代藏品假的離譜。圖片來源:西風微博西風斥浙江師範大學陶瓷藝術館內元代藏品假的離譜。 圖片來源:西風微博
中新網北京7月30日電(唐云雲)近日,古陶瓷研究學者西風在微博發文,斥浙江師範大學陶瓷藝術館內元代藏品“假的離譜,屬於景德鎮樊家井仿品作坊地攤工藝品,仿製低劣,做舊明顯,毫無價值”。 這是繼6月14日,收藏界知名博主“花市暫得樓”(本名梁曉新)在微博上炮轟館內展品“假到了慘不忍睹、令人髮指的狀況”之後,浙江師範大學陶瓷藝術館受到的第二波質疑。 事實上,國內多家博物館(藝術館)內曾出現“爭議藏品”。 2014年3月,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開館,真偽飽受質疑的蘇軾《功甫帖》展出,引發爭議。 2013年7月,冀寶齋因藏品雷人山寨而閉館整頓,並被撤銷民營非企業單位註冊登記證。 2007年,南京“總統府”陳列“中正劍”曾被指贗品。
201573085055“花市暫得樓”在微博上指出,浙江師範大學陶瓷藝術館展品“假到了慘不忍睹、令人髮指的狀況” 圖片來源:花市暫得樓微博
退休教師捐藏品建博物館展品被批假到慘不忍睹
據《錢江晚報》報導,6月12日,浙江師範大學的陶瓷藝術館正式開館,藏品全部來自學校美術學院退休教師李舒弟的收藏。 兩天后,收藏界知名博主“花市暫得樓”(本名梁曉新)在微博上指出,展品“假到了慘不忍睹、令人髮指的狀況”。 此話一出,頓時在文博圈各方掀起一池波瀾。
另據《文匯報》報導,在浙師大官網上有關陶瓷藝術館開館的信息中,一款標明“清康熙御製”款琺瑯彩碗,無論在捐贈證書還是官方信息裡,都特意加粗標明“未經鑑定”。 這4個字也標註在大部分展品之中,同時校方強調,在入館須知、展品標識、捐贈證書等各個環節也都指出藝術館所有展品均未經專業機構鑑定,僅供參觀者藝術欣賞。
儘管如此,展品仍然讓不少人頻頻搖頭。 其中,最讓人詬病的,是一款“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此件原物作為“鎮館之寶”收藏於揚州博物館,這一國寶級別的珍貴文物存世僅有3件,眼下突然另有一款在高校中現身,實在讓人無法想像。 另有文物考古方面的專家看後直言:“展出的梅瓶、青瓷,一看就是新的,只能算作工藝品。”
一般而言,正規的博物館會慎重考慮展品來源的合法性和真實性。 捐贈之前,相關文物主管部門必須進行文物認定。 不過,取名“藝術館”,似乎並不適用這一規定。 浙江省文物局文物處處長楊新平曾表示,浙江工商大學內的浙商博物館、中醫藥大學內的中醫藥博物館等都經過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而對於浙師大陶瓷藝術館並不知情。
根據原先規劃,浙師大有意將陶瓷藝術館打造成一個集教育、科研和公共文化推廣的文化平台。 “藝術館將面向學生開設陶瓷藝術主題課程、開展陶瓷藝術專題展等。實際上是向有興趣的愛好者提供一些基礎知識,因而與是否為文物並沒有直接聯繫。”負責陶瓷藝術館運營的負責人說。
“藝術館每週一三五下午對外免費開放,沒有任何經營行為和利益參雜,被捲入這樣的風波,多少有些無奈。”該負責人介紹,捐贈者不僅在藝術館建設期間提供了部分資金支持,開館之後又無償提供了部分展品。 “開幕式後,他馬上就返回了南非的家,何需作假來炒作呢?”
浙江省博物館研究員趙幼強表示:“高校的博物館帶有公益性質,和社會是脫節的,裡面有些真假問題也是帶有研究性的,如果有不對,也可以在今後的研究中完善。”校方也因為這次爭議做出了反思,藝術館方面除了考慮在標籤中對展品作進一步補充說明外,在今後展覽中,還將更加周全地考慮相關細節。
近日,古陶瓷研究學者西風在微博發文,再斥浙師大陶瓷藝術館內藏品造假。 他稱,“浙江師範大學新開的博物館內假的離譜的元代藏品,這些藏品,屬於景德鎮樊家井仿品作坊地攤工藝品,仿製低劣,做舊明顯,毫無價值所言。堂堂大學,被人忽悠還是有利益關係?欺騙學生,腦子都進水了。”
20157308548蘇軾《功甫帖》 圖片來源:北京晚報
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出《功甫帖》真偽飽受爭議
據《京華時報》報導,2014年3月28日,由收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創辦的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在黃浦江畔開館迎客。 伴隨著開館儀式,一場名為“開今·借古”的展覽同時開幕,該展覽匯集了劉益謙、王薇夫婦多年收藏的約四百件藝術品,包括備受爭議的蘇富比版蘇軾《功甫帖》。
另據《北京商報》報導,2013年9月,劉益謙以822.9萬美元的價格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競得了蘇軾的《功甫帖》,由於拍品價高、稀缺等原因,拍賣落槌後,藏品獲得了業內大量關注。2013年12月,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研究員鐘銀蘭等三人公開在媒體上表示,該藏品為偽本。一時間,一石激起千層浪,該觀點引發了海內外收藏界更大範圍的討論。 對此,劉益謙立即回應稱,該藏品已經過專家鑑定,​​並無真偽之疑,而質疑藏品真實性的三位專家並沒有看過該藏品,此後,拍出藏品的蘇富比拍賣行也堅定確認了《功甫帖》的真實性。
因《功甫帖》爭議還引發了一場訴訟案。 在真偽討論中,北京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季濤先後發布了多篇文章,認為中國古代書畫鑑定沒有100%的確定,但政府有必要進一步強調和規定博物館專家職責,不應許可博物館專家以該身份在市場上做評估。 對此,持不同觀點的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員楊丹霞利用微博非實名賬號公開進行了批駁、斥責,最終引發了季濤一紙訴狀將其告到法院,稱其侵犯了自身的名譽權。 2014年7月15日,訴訟案迎來一審判決。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判季濤勝訴,楊丹霞需從判決生效之日起停止侵權、公開賠禮道歉、賠償經濟損失3065元等。 一審判決後,楊丹霞不服,上訴至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 2014年12月30日,二審經兩次開庭,最終維持原判。
201573085449冀寶齋藏品圈中這個萌貨是何物? 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
“奇葩博物館”冀寶齋引熱議藏品雷人遭閉館整頓
據《新京報》報導,2013年7月14日,河北省文物局通過人民網公佈對“雷人博物館”河北衡水市冀寶齋博物館的調查處理結果:冀州市民政局現已撤銷冀寶齋博物館的民營非企業單位註冊登記證,冀寶齋閉館整頓。 冀州市紀委、監察局將對相關部門責任人調查處理。
這家“河北省最大的民間博物館”,部分藏品被網友稱為山寨、雷人、錯位、穿越。 另據《華西都市報》報導,2013年7月7日,微博紅人、作家馬伯庸發表了一篇博文,描述他在冀寶齋的“神奇之旅”。 從“鬼谷下山罐”系列到印有白話的“唐五彩人物敘事葵口盤”再到形態詭異的十二生肖系列,這些展品的“奇葩”程度超出想像。
“你們在寫牌子之前根本就沒想好是嗎?為什麼要這麼誠實地讓參觀者看到修改痕跡啊!而且那後補上去的'稀世珍品'潦草的手寫是怎麼回事?”剛進行參觀時,馬伯庸便在一件“乾隆年間的紅描金皮球花盤龍長頸瓶”面前發出這樣的哀嚎。 標牌上明顯的手改痕跡已經讓他感到無語,再加上自我鑑定的一句“稀世珍品”更是讓他捧腹。
展品中一件標註為元代“青花釉鬼谷下山罐”讓馬伯庸震驚了,讓他聯想到了那件曾經拍出了2.3億元的珍品。 不過從體型上看,二者並不能劃等號:“仔細一看,那2.3億的鬼穀子青花罐高27.5厘米,而這個高39厘米,比那個大多了。這個博物館從一開始就不斷強調,我們的藏品特點是大,特別大。”旁邊居然還有另外兩件“鬼谷下山罐”。
此外,書寫著“長孫公無忌一生輔佐皇上為朝廷立下許多汗馬功勞”白話字樣的“唐五彩人物敘事葵口盤”、足以顛覆歷史的“晉代鬥彩'三英戰趙雲'葵口盤”以及分了公母的十二生肖系列等展品都讓馬伯庸“震撼”不已。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在博物館歸屬的冀州市二鋪村,兼任村黨支部書記、博物館館長的王宗泉,多年來收購4萬餘件“古董”、價格多在一二百元至2000元之間,總投資在數千萬元,王宗泉以村委會名義“打白條”,館內人員拿白條去村委會領錢,再轉交給文物商。 當地村民稱,因收購數量多,各地文物商排隊登門,一度呈趕集之勢。 多位村民曾就村里賬目、建館問題向上級反映,稱王宗泉建館資金來源於出賣集體土地,更有村民懷疑王宗泉洗錢。
2009年5月至12月,冀州紀檢部門曾調查王宗泉,結果以投資失誤賠了近千萬元為由,對其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2013年7月11日,當地政府要求將所有牌子摘下。 而這樣一家博物館,此前擁有3A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少先隊實踐教育基地、省級科普基地等多個名頭。
前幾年,皇甫江在南京“總統府”參觀遊覽時拍下的“中正劍”,下標註有“蔣介石授給部下的'中正劍'”字樣,並未對是否屬“複製品”加以文字說明。前幾年,皇甫江在南京“總統府”參觀遊覽時拍下的“中正劍”,下標註有“蔣介石授給部下的'中正劍'”字樣,並未對是否屬“複製品”加以文字說明。
南京“總統府”館藏中正劍被指贗品惹爭議
2007年8月6日,南京“總統府”(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展覽研究部部長劉曉寧向中新網記者表示,關於古兵器收藏家皇甫江日前質疑館內展列“日本軍刀”和“中正劍”為贗品一事,館方給予正面回應,認為這兩件物品不是“贗品”而是“複製品”,而中國各地博物館展出複製品是相當普遍的現象,該館館內七成到八成文物均為複製品。
當記者把這一回應反饋給皇甫江時,他表示無法接受,“按照我的理解,複製品是嚴格按照真品的樣式在監督下進行複制,而'總統府'展出的這兩件和真品差距太大,應確認為贗品。”
皇甫江同時給出了自己的依據:九五式“日本軍刀”共有七種樣式,而館內陳列的仿造九五式軍刀不在任何一種樣式之內。 對於蔣介石為鼓勵士氣授予軍官的“中正劍”,皇甫江認為館藏“中正劍”和真品相去甚遠。
“即便是複製品,也應該加以文字說明”,皇甫江的看法是,館方不加以說明的做法容易誤導大眾,同時給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抓住把柄,趁機製造歷史話題。
南京市文物局博物館處的人員表示,博物館可以根據主題需要,自行安排展列複製品。 但如果南京“總統府”有需要展出複製品,標註相應文字的做法會比較妥善嚴謹。
“這兩件物品都是民間徵集來的”,南京“總統府”展覽研究部部長劉曉寧也道出了博物館的些許“苦處”,“原件很難買到,價格太貴,承受不起,經費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他說,民間徵集來的文物魚龍混雜,收來“日本軍刀”和“中正劍”類似的文物也是在所難免。 對於專家的質疑,他們目前正在積極調整,將盡快對其配以文字說明,或直接用“投降書”撤換兩樣文物,做好年底的文物史料更新工作。
對於這場爭議,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史料陳列館館長吳先斌認為:“民間有人對此提出質疑,這非常好,南京'總統府'應該以開放和歡迎的態度接受意見和建議。”他說,對文物展品的性質可邀各路專家進行鑑定對比,但無論如何,要將真實客觀的歷史呈現給百姓大眾。
文物鑑定領域“三無”傳世文物專家鑑定意見不一致
《光明日報》還曾報導稱,2011年,天津粵唯鮮集團下屬的非國有博物館,將清末民初仿製的明朝家具認定是原物,卻將一件清代家具當作仿製品胡亂擺放在廚房之中,致使應該得到認真保管的文物遭到了不必要的損害。 受自身學識的限制,有的民辦博物館將復、仿製品與贗品誤認為是真品,而有的則將真品看成是贗品。
時任中國文物信息中心研究規劃部主任金瑞國曾分析,出現如此混亂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三無”:無門檻,任何人只要聲稱會鑑定就可開具“鑑定證書”;無標準,鑑定水準沒有評判標準;無責任,作鑑定的人或機構、開具的證書都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金瑞國還稱,由於政策、觀念等因素的製約,擁有最大資源的國有博物館沒能成為民間收藏文物鑑定服務的主要力量,造成資源的閒置和浪費。
此外,對於一些傳世文物,專家的鑑定意見本身也不一樣。 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就曾表示,故宮的一些館藏文物,因專家鑑定意見不同,便將​​各種意見錄音存證,以供後來參考。 在杭州的一次拍賣會上,有人將拍得的張大千畫作請上海謝稚柳、北京徐邦達兩位權威專家鑑定,​​結論也不相同。

南宋《蠶織圖》特展舉辦系首次公開展出

 中國新聞網

30日,南宋《蠶織圖》特展開幕式在黑龍江省博物館隆重舉行。 劉錫菊 攝30日,南宋《蠶織圖》特展開幕式在黑龍江省博物館隆重舉行。 劉錫菊攝
中新網哈爾濱7月30日電(姚慶海記者劉錫菊)30日,南宋《蠶織圖》特展開幕式在黑龍江省博物館隆重舉行。
黑龍江省博物館藏十大鎮館之寶——南宋《蠶織圖》描繪了我國古代種桑、養蠶、織布等與蠶織相關的勞作過程。 全長1100厘米,畫心橫27.5厘米、縱518厘米,跋縱460厘米。 畫首鈐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御書房鑑藏寶”、畫尾鈐有“嘉慶御覽之寶” 、“宣統御覽之寶”、“蕉林梁氏書畫之印”。 畫作場景宏大,以中國農曆的24節氣為單元,共繪有24幅小圖。 描繪的是南宋初年浙東一帶蠶織戶由“臘月浴蠶”開始到“織錦下機”為止共24段,無題詩,每段畫面下配有宋高宗的吳皇后用小楷題寫的說明文字。
《蠶織​​圖》長卷,所繪的74個人物,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翁媼長幼,皆服宋服。 在23名男子的圖像中,只一人頭戴東坡巾,其餘絕大部分頭上裹著低矮的黑色頭巾(襆頭),身著白色交領或圓領短上衣,下穿白褲,束腰帶。 這些是《宋史·輿服志》記載宋代服制庶民的襆頭(規定尺寸)和衣著的顏色。 中青年和老年婦女,除“謝神供經”中有一披粉帛者外,其餘服飾花色多種多樣。 有的內著長衫,外罩交領長襖,有的著交領短上衣,有的著素長裙,有的束腰。 五名少女的衣著也不一樣,但多是窄長袖,勞動時將袖挽至手腕。 少年兒童一律穿褲,束腰帶,短上衣。 除婦女外,大都光腳。 婦女頭頂挽髮髻,少女梳雙丫髻,少年童兒梳雙丫角者二個,披髮者一個,除“謝神”的一翁一婦外,均是庶民百姓。
《蠶織​​圖》是我國古代為勸課農桑,採用繪圖的形式詳實記錄蠶織的系列圖譜。 由於其形像生動、細膩傳神地描繪了勞動者蠶織的場景和詳細的生產過程,而起到了普及農業生產知識、推廣織作技術、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巨大作用,使其本身也成為極其珍貴的藝術瑰寶,傳世之作。
散落民間後,1947年大慶市民馮義信購得,1983年他將此畫捐獻給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1983年7月,經故宮博物院著名書畫鑑定專家徐邦達、劉九庵、王以坤等鑑定,稱“此卷為一級文物,視國寶而無愧,垂青史而不遜矣”。 這件描繪八百年前蠶織的圖卷,對於研究我國蠶織技術史,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

南菁藝術鑑賞報─中國書畫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兼台灣分會主席王太田大師雲山飛瀑畫作

南菁藝術鑑賞報─中國書畫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兼台灣分會主席王太田大師雲山飛瀑畫作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南菁藝術鑑賞報─中國書畫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兼台灣分會主席王太田大師心經觀自在畫作

南菁藝術鑑賞報─中國書畫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兼台灣分會主席王太田大師心經觀自在畫作

成扇:懷袖雅物的收藏之路

 人民政協網

B20150730008-zx12_副本齊白石壽桃
扇子作為引風之物,除了納涼之用,逐漸便有障日、蔽塵、儀仗、裝飾之功能。 然而,除納涼消暑之外,扇子之用於古代文人,便衍生出借物抒情之用。
“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唐伯虎就在《秋風紈扇圖》中藉執扇佇立、低眉沉思的畫中女子抒情。
因此,古往今來,由扇骨、扇畫以及扇套、扇墜等組成的“成扇”,是古代文人追求精緻生活、託物言志的把玩之物。
B20150730007-zx12_副本張大千人物
扇骨:扇小乾坤大
扇子本是實用器,但作為藝術品也有很悠久的歷史。 早期的羽毛扇,多是知識與地位的象徵。從用料上看,扇子可分為絹、羅、紗、綾、紙等,從形狀上看,扇子又可分為圓、長圓、扁圓、團方,以及梅花形、海棠形、葵花形等,後來還出現了可以折疊的扇子。 現在我國保存的最大、最早的折扇就是明皇帝朱瞻基的設色人物扇子了,該扇長82厘米、寬59.5厘米,現存於故宮博物院。
扇子收藏,首重扇骨。 扇骨材質分竹、木、牙、角,古人將竹扇骨視為“懷袖雅物”,而紫檀、象牙、烏木等名貴扇骨反被稱作“俗制”。
一般而言,竹扇骨分斑竹、玉竹兩大類。 斑竹通常指“湘妃”、“梅鹿”、“鳳眼”三個品種。 “湘妃”為紅色,“梅鹿”、“鳳眼”為褐色,其以紅黃為富貴。 尺寸相近的三種斑竹扇骨,“湘妃”最貴,“鳳眼”次之,“梅鹿”稍遜。 但若是“全梅”,又當別論。 而“玉竹”扇骨的原料是毛竹,看似普通,實則不然, 對毛竹的生長年份、產地、採摘與存放時間等都有很高要求。 扇骨裝飾中最常見的手法是雕刻,多雕在“玉竹”上。
除扇骨材質以外,扇骨檔數同樣為人所重。 16檔扇骨最受文人青睞。 一把扇骨,長度在30至32厘米之間,大骨最寬處為2厘米。 而扇骨樣式繁多,有直式方頭、“和尚頭”、“螳螂腿”、波折式、細梢式等基本樣式,也有魚尾式、葫蘆式、如意式等花式造型。
從折扇的製作工藝和形態上,可以將其分為南派和北派。 南派又可以細分為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浙江、四川等諸多地方派別。 南方氣候濕潤,利於竹類植物的生長,並且由於竹子的纖維長、韌性好、容易取材,因此南方使用竹子製作折扇的佔據絕大多數。
據了解,上好的扇骨製作工藝頗為複雜。 一根毛竹最高可達20餘米,可為扇骨所用的只有中間很少的一部分,並且要乾淨沒有瑕疵。 在收集一批毛竹原料後, 首先要進行煮料,然後是曬料,最後是存放,這三個環節稱之為備料。 製作工藝也十分繁瑣,從打型(開料)到造型,再到烘烤、打磨等等,要經過大小十幾道工序後方可成為一把完整的折扇骨。 一把具有收藏價值的上品扇骨,除了具備上述工藝外,有的還請名家進行雕刻。
B20150730006-zx12_副本吳湖帆竹石
扇畫:小品畫大意境
“扇畫”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品,最早出現在東晉時期,成熟於宋、元時代。 明代以後,“折扇畫”漸執牛耳,文人墨客精於此道者,不乏超凡脫俗的傳世佳作。 明代沈周的《秋林獨步圖》、唐寅的《枯木寒鴉圖》、週之冕的《竹雀圖》、陳洪綬和白漢的《松下題詩圖》等名家傑作,向來“一扇抵萬金” 。
國家博物館三層有個常設的展覽,叫做“小品大藝——明清扇面藝術展”,展出了國家博物館館藏的90幅明清時期的扇畫作品,涵蓋了山水、花鳥、人物、書法四個部分,是從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扇面中精心選出的。 這也足以說明,扇畫作品在中國書畫中的地位。
作為引風納涼的器具,扇子的歷史頗為悠久。 而在扇面上寫字作畫,則是古代社會生活風雅的體現之一。 據了解,一般而言,扇面是書畫的一個特殊品類,分為團扇和折扇兩種形式。 在明代以前,團扇一直是扇面書畫的主要載體。 而折扇於北宋年間從日本和朝鮮傳入,明代以後開始在扇面書畫中佔據主導地位。
據業內人士分析,明代折扇的興起與明代皇帝的喜好有關。 明成祖朱棣的推廣,為折扇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同時,明中後期以後蘇州地區“吳門畫派”崛起,其代表人物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祝枝山等有大量精緻的書畫折扇(扇面)作品流傳後世。
其次,由於元代文人畫的發展,使書畫藝術重心從宮廷院體逐漸向民間地方畫派轉移,明代“吳門畫派”影響力得到了迅猛擴大,中國書畫市場化進入到興發期,並取代了宮廷院體和“浙派”所佔據的主導地位。
近年來,隨著書畫行情一路走高,扇畫小品也漸入佳境,受到越來越多藏家青睞。 此前,任伯年《嬌雀幽蘭》作為北京匡時迎春拍賣的第一件拍品,備受青睞,以無底價起拍,價格迅速上升最終以17.25萬元成交。
隨後,經《碎金集》出版且有方震五上款的“仲月堂”藏溥儒《松澗迴雲、行書自作詩》成扇,畫面精彩,扇骨考究,經多次競價後以35.65萬元成交。 而經《陸儼少畫集》出版的金箋扇面《曲江行吟圖》,經多次競價,最終以35.65萬元成交。 此外,錢松喦、郭沫若共同創作的《黃花煨芋、草書自作詩》成扇則以32.2萬元成交。
B20150730005-zx12_副本白雪石山水
成扇收藏:最重雅物風範
扇子收藏不同於投資賺錢。 收藏要看品位,其源於學識,又體現在文玩上。
一般來說,折扇屬於文玩,重要的一點就是雅。 喜歡的、好的扇骨配上有意趣的扇面,才是重要的“雅物”。 除此以外,扇套的美觀,扇子的養護,都是平時成扇收藏的重點。
一般而言,扇骨中最貴重的當屬象牙、玳瑁,但愛護動物需從小處做起,珍稀動物的扇骨一般不為人所推崇。 目前,折扇收藏還是以竹類材質為主,湘妃、梅鹿、鳳眼等為上品。 而在扇骨上的陽刻、陰刻、留青、貼簧、沙地、透雕、鏤空等,還有髹漆、鑲嵌、戧金銀等多種手法,則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
與此同時,扇骨與書畫的搭配,以及扇骨、扇釘的配合,小骨無斷梢,刻工完好,就可列為品相上乘。
因此,總體來說,成扇是集工藝、書畫藝術水平、內容綜合在一起的藝術品類,也是收藏市場中,頗具特色的組成部分。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劉小東《少男少女》

 新浪收藏 

藝術市場一直熱切追逐劉小東,不僅僅是因為他的畫作刷新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拍賣新紀錄,更多在於他對於直面現實的勇氣。 藝客作為指向年輕藝術家和年輕消費者的藝術品電商,首次開啟高端私洽業務,向向專業藏家提供頂級藝術品的徵集和諮詢​​、運輸保險等私人藝術品管家服務,向消費藏家提供更多樣化的藝術品和衍生品的選擇和指導,將藝術品和泛藝術品推廣到各個層級的藝術品藏家手中是藝客電商的目標和不變的初心。
劉小東《少男少女》85×74cm 1993年
出版 《劉小東1990-2000》,2000年,P.53
[ 簽名(左下)] 1993
說明
[ 展覽] “劉小東1990-2000”,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000年
劉小東的作品總是源於他對都市生活積極的感受,他筆下的人物充滿著由現實生活中萌發和湧動出的生命力量。 在反映社會普通人物的同時,也寄寓了對他們的熱愛、認​​同和理解。 他相信具象的和寫實的手法仍然具有深化發展的前景。 從劉小東的每一件作品中,幾乎都可以看到他在語言方式上的一致性。 這件創作於1993年的《少男少女》便是運用了劉小東上世紀90年代最代表性的語言表達。
畫面中的男孩與女孩的形像都非常具體,從人物的形貌、形態、著裝到所處的空間、氛圍,描繪對象樸素到為加任何刻意地安排。 背景牆上的石膏習作、窗台上的藥瓶、男孩手中的玩具這些看似不必要的道具在劉小東筆下都不會忽略。 他的作品就是生活瞬間最真實的捕捉,而正是這些無關緊要的生活細節往往掩藏了更多現實的信息。 其次,劉小東在色彩的處理上嘗試了更強烈的對比,這樣的處理讓畫面的主體人物有一種逼近觀者的視覺效果。 人物與背景的關係基本上消除了中間的過度空間,這樣非正常的視線角度讓畫面的視角結構再一次逼向觀眾。
與純粹寫實繪畫相較,劉小東的作品是粗曠的不完整的。 但正是他下筆的干脆利落讓畫面顯示出他對自己技法的堅信和肯定。 尤其對於此類生活場景的快速捕捉,反而是劉小東範兒的“粗放”筆觸更能讓《少男少女》不刻意不做作,淳樸自然卻又深入人心。

列賓《意外歸來》:女傭不認識這位想做鞋匠的老爺

 新浪收藏

一位革命者,在流放多年後歸來。 他步履沉重、身形瘦削、滿臉胡茬,穿著陳舊的粗呢大衣。不速之客踏入家門的那一刻,打破了客廳的寧靜。
《意外歸來》,作者列賓,創作於1884-1888年,藏於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
放在攝影技術時代,列賓的《意外歸來》算得上是一幅出色的抓拍作品。 現實主義畫家,總是力求忠實於生活,也不時製造出一些沒品故事。 列賓本人恐怕始料未及。
一位革命者,在流放多年後歸來。 他步履沉重、身形瘦削、滿臉胡茬,穿著陳舊的粗呢大衣。不速之客踏入家門的那一刻,打破了客廳的寧靜。 坐在沙發上的母親顫巍巍地站了起來,悲喜交加;坐在琴凳上的妻子停止了彈奏,轉過身來;年長一些的兒子若有所悟,微張的嘴似乎要叫“爸爸”;尚處年幼的女兒滿眼驚懼,不知所措。 靠門的牆上,掛著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和烏克蘭民族詩人舍甫琴科的畫像——兩位文豪會把瞬間沉默之後骨肉團聚的一幕盡收眼底。 不過,在他們視線的死角,有一枚列賓丟下的閒棋。 在打開的門的外側,站著一位女傭,她是為歸來者開門的人,她的手依然握著門把。 身體語言告訴人們,她是一個隨時準備行動的旁觀者,一旦主人示意,便將歸來者驅離。
生活的邏輯,就是生活永遠在邏輯之外。 歸來者在女傭眼中,是一位闖入者。 尾隨著闖入者的目光,包含著冷漠、提防、狐疑,甚而有一絲自責:我怎能如此草率放個陌生人進門?
陌生,無疑是女傭提防歸來者的淺表緣由,或許在革命者離妻別子之時,她還沒到這個家庭服役。 但更令她詫異的是,闖入者雖憔悴落魄,可眼睛裡卻流露著堅毅和尊貴,分明是專屬於老爺的神情。 而這種反差,在女傭想像力的邊際之外。
女傭的不解,表達了她對革命者、社會底層民眾對進步知識分子根深蒂固的身份誤讀。 這是十九世紀,俄羅斯意識形態領域最妙趣橫生的悖論。 一個鞋匠,或是鞋匠的婆姨,打死也參不透:一位老爺拋頭顱、灑熱血,為的是要做一個鞋匠。 那些愚蠢之極、不可理喻的老爺啊!
作為進步知識分子中的一員,民粹主義偉大的同路人,列賓想必也不屑去深省。 民粹主義者是天然的行動派,這群骨子裡俯瞰底層的上等人信奉的是“解救民眾,一個行動勝過一萬次宣講”。到了1878年民意黨建立之後,行刺成了行動的最高形式,而行刺的最高結果是乾掉沙皇。 他們還真得手了。 1881年3 月1日,民意黨人用炸彈炸斷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雙腿。 當晚,亞歷山大二世因失血過多駕崩,其子亞歷山大三世即位。
與亞歷山大二世的開明形像不同,亞歷山大三世代表了沙俄帝國臨界崩盤時仍然硬頂死扛的保守派,他對謀逆者少有仁慈。 他對民意黨人採取雷霆手段, 參與行刺亞歷山大二世者均被處以極刑,其餘嫌疑者遭流放。 儘管有社會名流如托爾斯泰等降尊紆貴,以“犬馬”自稱苦苦哀求,亞歷山大三世卻毫無寬恕之意。 於是,部​​分上等人上了絞架,部分上等人去了西伯利亞。 他們的遭遇,深深觸動了列賓。 世道猶如流放地的堅冰,永無解凍之日。 然而,這句話說早了。
1883年,在登基兩週年時,不知出於什麼考慮,亞歷山大三世進行了在位期間難得的一次特赦。 許多人,如列賓畫中的歸來者一樣,“意外”地敲響了自己的家門。 蒙赦的革命者中,就包括列賓所無限仰慕的大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 在荒無人煙的維留伊斯克服苦役21年後,他回到了伏爾加河畔的阿斯特拉罕。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歸來,成為列賓創作《意外歸來》的動因。 1884年,畫家動筆。 問題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垂垂病夫的模樣,與列賓心中刺殺亞歷山大二世的果敢、冷酷的狠角色,稍顯不符。 於是,在畫布上,列賓將“車爾尼雪夫斯基”掛上了牆面。 最終選用了一個篳路藍縷卻堅毅尊貴的革命者形象,不難判斷,在遭流放前他也是一個殷實人家的老爺。 只是,流放歸來的老爺,他的經歷讓身為下人的女傭,百思不得其解。 正是女傭對革命者的身份誤讀,造成了《意外歸來》意外的戲劇性,而雙方性別上的差異則讓這種戲劇衝突愈發強烈。
其實,在《意外歸來》最初的草圖中,歸來者是一位女子,她與自己的姐姐在鄉村別墅的意外重逢。 可如此設定,又與“歸來”的主題不符。 1881 年,刺殺亞歷山大二世的民意黨人中,的確有一位女性。 但她沒有被流放,更談不上回歸,她當即就被亞歷山大三世判處了絞刑。 這位女子據說叫索非婭,彼得堡總督的千金。 “巡迴展覽畫派”另一位大咖馬科夫斯基曾在作品《晚會》中,將索非婭塑造成一位被理想熱忱點燃而自我毀滅的女子。
被理想熱忱點燃的索非婭,用炸彈炸死了十九世紀俄國最開明的君主亞歷山大二世。 遇刺那天,亞歷山大二世正準備簽署包含寬恕異見人士的君主立憲法令。
來源:東方早報藝術評論楊健(作者係專欄作家)

硯台:被價值低估的收藏品(組圖)

 新聞晨報

清康熙御製雙螭紋松花石硯清康熙御製雙螭紋松花石硯陳洪綬銘抄手端硯陳洪綬銘抄手端硯計楠銘鳳凰池端硯計楠銘鳳凰池端硯
晨報記者詹皓
7月17日開始的“惟硯作田:上海博物館藏硯精粹展”讓一部分人看得津津有味,也讓另一部分充滿疑惑:黑乎乎的一塊石頭,有什麼好看的? 的確,硯台早已淡出了人們的生活,硯台收藏也是一個非常偏的收藏冷門,但近年來,小小硯台卻頻頻拍出百萬甚至千萬元高價,以硯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及其蘊藏的文化、藝術內涵來說,它的價值目前仍遠遠被低估。
好硯台的材質就是稀缺資源
一方硯台,兼具了材質美、雕刻美、書法美以及強大的文化內涵,非常值得玩味。 更何況,在所有收藏品當中,硯台是保存起來非常方便的。
先看材質美。 中國古代三大名硯,端硯、歙硯、洮石硯,都是罕見的礦石。 硯台是用來發墨的,基本功能就是發墨強、而且不傷毛筆,這就要求好的硯台必須材質堅硬、密度極高,好的硯石其硬度接近於鑽石,同時好的硯石還顯得溫潤、嬌嫩,一方材質名貴的硯台,呵口氣在硯堂,馬上就會有細密的水珠滲出來,可以直接研墨。
古代一些名坑出產的硯石,向來為歷代文人所珍視,比如歙硯裡的龍尾坑,端硯裡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很多名人都曾特地賦詩讚美。
因此,硯台收藏,首先要講究材質,那些早已“絕版”無法再開采的名坑硯石,尤其是有著珍貴石品(即紋理和石眼)的,價格一向高企。
硯台造型體現文人追求
再看雕刻美。 中國硯台一向屬於雕刻文化里的一種,無論是對於整體硯台的造型設計、雕琢、打磨,還是因材施為、巧奪天工的各種紋飾圖案,都是我們欣賞的重點之一。
宋代以來的硯台,就講究硯台四邊都略微往裡收斂一點點,不但在視覺上更美觀,還直接傳達了中國文人內斂、謙衝的精神。 硯台每條邊的線條,都因為手工打磨,而達到一種能體現哲學精神的境界。 宋代和明代的硯台,在形制上達到了文人崇尚的天人合一的理想高度,其線條之美,幾乎可以看作是當代世界極簡主義的先聲,也是中國明代家具製作理念的又一體現。
所有者身份決定硯台身價
一方好硯台,往往會引來無數文人殫精竭慮為之題銘,或講述硯台得來經歷,或記錄創作過程,或讚美硯台材質、造型,或撰寫人生格言,傳遞給家族後人,其優美的書法刻在硯石上,更顯金石氣。 總之,一方硯台上的銘文,可以直接決定它的市場價值。 目前市場上價格最高的幾方硯台,都同歷代名人息息相關。 如目前拍賣市場上成交價格最高的兩方硯台,都是由乾隆御製和御題詩的,分別拍到了1400萬元和973萬元。 百萬元級別的硯台,要么是清代皇家御製,要么是有紀曉嵐、吳昌碩、朱彝尊等名人的題銘。
從市場角度看,1999年時,一方清乾隆澄泥伏虎硯在北京拍出121萬元,創了當時硯台拍賣紀錄;2010年北京保利又以1400萬元拍出一方非常相近的清乾隆澄泥伏虎硯,10年時間,硯台才漲了10倍出頭一點。 2007年,西泠拍賣在國內第一次推出硯台專場,大量名人題銘的佳硯上拍,幾乎全部成交,但130方硯台總成交額僅1800萬元,最高的一方也不超過100萬元。
為何唐宋時硯台價值連城?
古人很早就把硯石的材質特性與文人的道德操行相比擬,認為其造型線條的內斂與峭拔、質地的堅硬與溫潤、工藝上的雕琢與自然,均是一種分寸感極強的表現,恰如文人的德行。
在中國唐宋時期,因為硯石的難得,一方好硯台可謂價值連城,成為貢品。 但在當今的收藏市場,其價值被大大低估了。 同樣是中國傳統藝術最高等級的宋代器物,一件宋瓷最高市值達兩億多元,而宋代硯台只有十多萬元。
再與書畫相比,硯台是中國書畫的“搖籃”——一位名家一生的硯台不過幾方,最多的也就能存世幾十方,而他的書畫呢,少則幾千件,多則上萬件。 當然,這樣比較有點牽強,但名家硯台的價值窪地也是一望便知。
由此可見,硯台從其歷史文化角度的理解和價值挖掘尚未展開,人們對其的認知還十分有限,市場價格也處於明顯的窪地之中,因此具有很好的收藏前景。

揚州八怪藝術知多少

 和訊網

《玉壺春色》金農作《玉壺春色》金農作
繼“四僧畫家”之後,又崛起一個革新畫派“揚州八怪”。 實際上,當時活躍在揚州畫壇上的重要的畫家並不止八人,約有十六、七人,“八”並非確數。 按最早的記載有:金農、黃慎、鄭燮、李鱔、李方膺、汪士慎、高翔和羅聘。 所以稱他們為怪,是因為他們在作畫時不守墨矩,離經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個性很強,孤傲清高,行為狂放,所以稱之為“八怪”。
金農(14871764),字壽門,號冬心,杭州人,人稱八怪之首。 他博學多才,五十歲後始作畫,終生貧困。 他長於花鳥、山水、人物,尤擅墨梅。 他的畫造型奇古、拙樸,佈局考究,構思別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 他獨創一種隸書體,自謂“漆書”,另有意趣。
黃慎(16871768)字恭懋,號癭瓢,福建寧化人。 他幼時家貧,學懷素書法獲益,以草書入畫,自創風格,擅長粗筆寫意,人物畫造詣最高。 作品多以神仙佛道為題材,也有不少反映社會下層人物生活的作品。 作品有《醉眠圖》、《蘇武牧羊圖》等。
李鱔(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江蘇興化人。 他從小喜愛繪畫,十六歲時就有了名氣。 他曾經作過山東滕州知縣。 他受徐謂、石濤影響較大,畫風粗放,不拘法度,潑墨淋漓,設色清雅,以“水墨融成奇趣”。 作品有《秋葵圖》、《松柏蘭石圖》。
李方膺(16951755)字虯仲,號晴江,江蘇南通人。 曾任縣令、知府約二十年,和金農、鄭燮交誼甚篤,善畫松、竹、梅、蘭,晚年專門畫梅自喻。 他在一首題畫詩中寫道:“此幅梅花又一般,並無曲筆要人看。畫家不解隨時俗,毫氣橫行列筆端。”他的作品有《游魚圖》、《瀟湘風竹圖》等。
高翔(16881753),字鳳翰,號西唐,揚州人。 高翔生活清苦,性格孤傲,一生敬佩石濤,善畫山水、花鳥,喜畫疏枝梅花,作品有《彈指閣圖》等。
汪士慎(16851759),字近人,號巢林,安徽休寧人。 幼時家貧,居揚州賣畫為生,安貧樂道,精研藝術,擅畫梅。 他與金農、高翔、羅聘被時人稱四大畫梅高手,作品有《墨梅圖》等。
羅聘(17331799),字循夫,號兩峰,祖籍安徽歙縣,遷居揚州。 他是金農的弟子,在“八怪”中,年輩最小,但見識很高,落筆不凡。 他終生不仕,以賣畫為生,一生潦倒。 作品有《鬼趣圖》、《醉鍾馗圖》等。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 他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曾任山東範縣、濰縣知縣,因開倉賑濟災民,得罪上司,憤然辭官,居揚州賣畫為生。 他思想特別活躍,頗有創見,詩出畫造詣俱高,擅畫竹、蘭、石。 他還創造了一種集真、草、隸、篆於一體的六分半書體。 人稱“亂石鋪街”體。 他是一個有很強人民性的畫家,在濰縣任縣令時,給巡撫畫了一幅竹子,題句曰:“齋衙臥聽瀟瀟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揚州八怪”有相近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情感。 他們大多​​出身於知識階層,有的終生不仕,有的經過科舉從政,一度出任小官,卻又先後被黜或辭職,終以賣畫為生。 他們生活比較清苦,深知官場的腐敗,形成了蔑視權貴,行為狂放的性格,借助書畫抒發內心的憤懣。
他們的藝術大都取材花鳥,以寫意為主要表現方式。 他們在創作中重視個性,力求創新,不同程度地突破傳統美學規範,帶有某些反傳統的意義,作品具有較強的主觀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但在當時,他們並不能夠被完全理解,甚至被視為左道旁門,而受到“非議”。 其實,正是他們開創了畫壇上新的局面,為花鳥畫的發展拓寬了道路。

季羨林的收藏趣事:30元買五幅白石圖

新浪收藏

季羨林先生季羨林先生
季羨林的弟子錢文忠透露,季羨林先生是個大收藏家。 然而,與作為一位大學者的名聲相比,作為大收藏家的季羨林先生,就幾乎不為外界所知了。
30元五幅白石圖
季羨林有意識的收藏開始於1949年之後,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的建國初期。 那個時候,古都北京的街頭小店隨處可見字畫文玩,而問津者卻寥寥無幾。 季羨林不忍心看著這些藝術瑰寶就此流散消亡,總想儘自己的力量,能夠搶救多少就算多少。 當時季羨林月工資300多元,此外還有擔任各種職務的津貼和不少的稿費。 總收入在當時是很高的。 他的收藏起點極高,將自己的收藏下限定在了齊白石,其餘的都不及相顧。 他收藏的第一批白石老人作品,是由好友吳作人先生介紹並且代為經手的。 30元人民幣,入藏的是五幅白石老人蔬果斗方精品,還都帶有做工精細的老紅木鏡框! 季羨林先生收藏的白石老人作品多且精。 比如, 先生藏有白石老人的整開巨幅豹子。 偶一掛出,精彩流淌,滿屋生輝,觀者無不目瞪口呆。
500元蘇東坡手跡
在收藏的過程中,先生總是心懷慈悲,很少還價。 久而久之,不少“跑街”的也就和這位一級教授、大學者成了知心朋友。 他們會直接了當地告訴先生,哪些是開門的,哪些是“說不好”的。季羨林先生就根據自己的判斷加以選擇購藏。 蘇東坡的《御書頌》是季羨林出了在當時的情況下算得上是巨價的500 元,將之買下。 在當時的書畫業界被傳誦為“善舉”。 名家作品也就從深藏中紛至沓來。 季羨林先生的收入大多化成了藏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收入極高的先生居然了無儲蓄。 然而,也正因為如此,仇英、董其昌、文徵明、祝枝山、唐寅、八怪等精品進入了季羨林先生的收藏。 “季羨林先生的藏品,幾乎可以印製一部中國明清字畫史的精品圖錄。”錢文忠說。
竊賊光顧所幸不識貨
季羨林先生的藏品裡,還有數量很大的文房雅玩。 就硯台而論,抗日戰爭淪陷期間,一位北平偽市長的著名收藏,後來大半都收在先生處,數量有幾十方,都是今天幾乎看不到的妙品。 就印章而論,田黃、田白、芙蓉也不在少數,不少是白石老人等名家佳鐫。 故宮(微博)曾經用過一枚隨形章,文曰“上下五千年縱橫一萬里”,陳曼生名作,章料是一方將軍洞白芙蓉,原配銀托,這也是季羨林先生的藏品。 某一天,小偷由底樓陽台闖入,撬開了季羨林先生的書桌抽屜。 裡面就滿是名家所刻的田黃、田白、芙蓉。 還好,這位小偷斷乎不是一位“雅盜”,只拿了一把電動剃刀、一把瑞士軍刀,就揚長而去了。
藏書多 ​​北大排第一
這些古舊文物雅玩也不僅是季羨林先生一人的藏品。 主要是字畫,有一部分就是師母從濟南帶到北京的,那口幾乎可以躺下一個大孩子的鐵皮畫箱,後來先生也一直用著。 很多人知道,師母彭女士教育​​程度不高。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師母出身於一個大家族。
季羨林先生的藏書數量巨大,在北大應該是可以排第一的。 其藏書的特色在於域外出版的冷門學術經典。 在瘋狂的“文革”歲月,季羨林的收藏自然也被抄沒了。 然而,最為難能可貴的是,由於季羨林先生的清華同學、多年好友胡喬木的關心過問,基本完好無損地歸還給了先生。
季羨林的收藏還遠遠不止這些。 啟功、鍾敬文、臧克家、吳組緗、週一良、饒宗頤、范曾、歐陽中石、劉炳森等一代俊彥,也經常以自己的作品,以及自己購藏的文物工藝品相贈。 這些藏品無論是在數量、價值上,即或是在價格上,都是非常可觀的。 季羨林先生有一個習慣,也使得他在無意中積累起很可觀的藏品:只要是有字的紙,一律不予丟棄。 至於季羨林先生自己的幾乎沒有中斷過的日記、大量的手稿書稿信札、書法,在今天自然也已經被很多人列入收藏品了。 季羨林曾將其所藏一批圖書、稿、字畫等物品捐贈北大。 (文/ 林明杰)
來源: 新民晚報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張大千特展:張大千與畢加索誰更牛掰

新浪收藏

展覽海報展覽海報張大千張大千
【張大千特展】張大千與畢加索誰更牛掰?
溪山高逸 局部溪山高逸局部
文會圖 局部文會圖局部
秋荷圖 局部秋荷圖局部
畢加索的一生極富傳奇和浪漫色彩,且不論其藝術上天馬行空、讓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和成就,單就個人生活而言,也是個性上我行我素、舉止上怪誕不經,讓人難以靠近。
從1946年以後,畢加索長期定居在法國南部尼斯港的“加尼福里亞”別墅,這個別墅區依傍著地中海,是當地豪富聚居的地帶。 畢加索的這個別墅原是一位公爵的城堡,佔地龐大,面積約百畝,畢加索斥資百萬美金購得後又花了一大筆昂貴的費用進行裝修,使別墅既有古代宮殿式的繁複豪華之精緻,又具有所有的現代化設施。 這幢別墅和畢加索本人都讓人感到神秘奢華因此望而卻步。
但1956年7月29日的中午11點30分,這幢別墅的大門為張大千敞開了。
傳說中在家裡從不穿上衣的畢加索很破例地穿了件條子襯衫,還穿上了很正式的長褲和皮鞋。
畢加索請張大千夫婦和翻譯坐下後,便立刻捧出五大本畫冊,請張大千觀看。 每本畫冊里大概有30張畫左右。
張大千好奇地翻閱著,吃驚地發現原來里面的畫都是臨摹的中國畫,畫的多是花卉蟲鳥之類,一看便知是模仿齊白石。 並且筆法非常稚嫩,一看便知是初學者的畫作。
畢加索饒有興趣地問張大千:“張先生看這些畫畫得怎麼樣?”
張大千馬上猜到這些畫一定是畢加索畫的。 果然還沒等張大千迴答,畢加索便接著說:“這些畫都是我畫的,我最近對中國畫畫法很感興趣,正在學習,請您指教一下。”
張大千思忖了一下,然後說:“我們中國畫不求形似但重寫意,畢加索先生還是很得中國畫的神韻精神啊。”
以張大千一貫謙和的待人之道,當然得先對畢加索畫中國畫的認真態度加以充分肯定,然後才能去挑毛病和點評。 雖然這麼短的時間裡只能零星地介紹一些中國畫技法知識,但畢加索卻聽得頻頻點頭,求知若渴的態度很讓張​​大千感慨。 一個堂堂的西方畫壇領軍人物以75歲的高齡還能這麼虛心地向相關姊妹藝術學習,這種對中國藝術的仰望和學習精神是多麼難能可貴啊!
待張大千把畫冊全部看完,也講解完畢,畢加索垂下眼簾認真思考了一會兒,似在細細體味張大千所說的中國畫藝術的高妙之處。
突然,畢加索抬起頭盯住張大千的眼睛,認真地說:“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何以要跑到巴黎來學習藝術!”
張大千一驚,以為自己聽錯了,連忙示意翻譯。 此時翻譯的表情頗有自豪之感,他又接著翻譯畢加索的話:“不要說法國巴黎沒有藝術,整個西方,白種人都沒有藝術!”
張大千不禁怔住了,但開心的笑容卻情不自禁地浮在了臉上,他連忙說:“畢加索先生太客氣了,我們中國畫自然是源遠流長,因為我們中國是個歷史太古老的民族,但西方也盛產出非常多和非常優秀的藝術!”
畢加索卻使勁地搖搖頭,很誠懇地強調說:“真的!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首先是你們中國人有藝術,其次是日本的藝術,當然,日本的藝術又是源自於你們中國,第三是非洲的黑種人有藝術,除此之外,白種人根本無藝術。所以我最莫名其妙的事,就是何以有那麼多的中國人、東方人要到巴黎來學藝術?”
畢加索坦誠的一番見解讓張大千既驚喜又強烈地被震動了。
嚴肅的學術探討終於隨著秘書小姐去吃下午茶的催促告一段落了。 此時下午的陽光顯得寧靜而和煦,畢加索的表情也由剛才的嚴肅和刻板中緩和下來,顯出頗有收穫似的愉悅起來,舉手投足間輕鬆自然,甚至露出孩童般的頑皮神色來。
黃昏悄悄臨近,畢加索陪張大千夫婦在花園中散步,此時的感覺頗為溫馨,一切感受似都在無言之中。
突然畢加索從地上揪下幾朵玫瑰花向張大千夫人徐雯波身上拋去,那些花瓣飄飛,有幾片竟沾在了張大千長長的鬍子上。 三人見狀又不禁大笑了起來。
分別時,畢加索拿出幾本新畫的畫冊,要送給張大千夫婦幾張留作紀念。 畢加索向來不太愛送畫於人,對張大千可謂重視有加。
夫婦倆認真地翻閱著,當翻到一張滿臉鬍子的人臉肖像時,徐雯波不由好奇地脫口而出:“這畫的是什麼?好像是個鬼臉殼子嘛!”
畢加索看徐雯波對此畫很有興趣,以為她很喜歡,便將這張畫抽出來,說:“這張畫畫的是西班牙牧神。夫人看畫得好不好?”徐雯波當然只能說好。 於是畢加索便特意在旁邊題上“送張大千”的英文簽名,將此畫送給了張大千。 題名也是畢加索的破例。
徐雯波心裡不禁又好笑又懊悔,早知畢加索會送畫,她不如挑一張順眼些的畫再說話好了,可她又實在覺得這幅小畫很好玩兒。
張大千當然也得贈畫給畢加索,想了想,他覺得還是畫最具中國畫特色的竹子,因為下午談話時畢加索特意請教張大千,中國畫的竹子怎麼畫? 並且說只有中國畫才會畫得出竹子的那種神韻來。
於是張大千揮筆劃了一張頗有特色的雙竹圖,在這幅雙竹圖中,張大千充分顯示了中國畫下筆後墨分五色、互見層次的用筆功夫。 只見右邊的竹子用濃墨凸現,竹葉向上伸展,姿態昂揚,而左邊的竹子卻用淡墨襯影,竹葉向下,姿態溫柔。 雙竹之間姿態各異,濃淡層次分明,很好地表現出了中國畫的神韻和風采。
本來張大千見畢加索以前,並未想到畢加索會贈畫給他,既然送畫併題名,張大千自當投桃報李。 所以張大千畫完雙竹圖後,也鄭重題名:“畢加索老法家一笑,丙申之夏,張大千爰。”他還附帶送給畢加索幾支優良的中國毛筆。
臨別時已是夕陽西下,神秘華麗的古堡別墅門口,畢加索的身影卻顯得有些孤獨和蒼老。 兩位大師相互凝視了一會兒,卻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沉默,然後揮手告別。
(本文摘自《行走的畫帝——張大千漂泊的後半生》,文歡著,花山文藝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張大千藝術特展·中國站
3億元驚人保險總額、約40幅最具影響力的藝術作品、多件至尊級展品國內首現。 天價作品,匯聚國內外眾多私人博物館、美術館、及著名藏家藏品;打破傳統的視覺藝術、聲音、創作、與藝術家和藏家共同互動觀展模式。 張大千藝術特展,​​一次傳統文化與時尚藝術的激烈碰撞,一場跨越世紀的饕餮盛宴。
展期:2015.8.15-10.18
展館:上海馳翰美術館二、三樓展廳(黃浦區復興東路1117號)
票價:50元(預售通票:不含禮品)
主辦方:上海馳翰美術館上海馳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聯繫方式:400-680-6769

乾隆真跡

新浪收藏

清乾隆(1711-1799)清乾隆(1711-1799)

清乾隆(1711-1799)
御臨“無印陀羅尼”經咒並自畫像十三開冊頁絹本水墨
款識:御臨董其昌。 鈐印:乾隆(朱文)題簽:白衣大悲五印陀羅尼QIAN LONGcalligraphyink in silk; album
11×6.5 cm.×13 4 3/8×2 4/8 in. 約0.1平尺(每幅)
乾隆《白衣大悲五印陀羅尼冊》,金箋,13頁,首頁白描繪觀音像,12頁行書“五印陀羅尼”,末頁署款“御用董其昌”,鈐“幹”、“隆”朱白文連珠印,無年款。 此冊封面錄書題名“白衣大悲五印陀羅尼”。
乾隆《白衣大悲五印陀羅尼冊》乾隆《白衣大悲五印陀羅尼冊》
此冊並非書寫佛,故先釋名。 “白衣大悲”即白衣觀世音菩薩,指首頁所繪之像。 “陀羅尼”為梵語Dharani的音譯,屬佛教密宗咒語,意為“總持”,或譯為“遮持”、“持盟”,是諸菩薩不可思議的密語。 “總持”之意是對所聞之法,能總攝憶持,不會忘卻,《大智度論》解釋,“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露散。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故此咒語包含諸多經義,念此咒語,即可保持種種善法,遮去種種惡念。 “五印”即誦咒時以手指或身姿構成的各種形態,稱“印法”,此冊謂以觀世音薩的前印、後印、降魔印、心印、身印五種印法來念“陀羅尼”咒語,故稱“五印​​陀羅尼”。 乾隆皇帝篤信佛教,尤其是西藏密宗的喇嘛教,曾經抄寫過無數佛經,但書寫咒語的很少,可見乾隆對佛教籍的稔熟。
此冊自題“御臨董其昌”,然從書法風格看,並非全仿董其昌,而帶有甚多趙孟俯的影響。 乾隆皇帝的書法是由學董到崇趙,清初流行董其昌書風,尤其康熙玄燁酷愛董字,“康熙四家”中的薑良英、陳邦彥和沈荃、查升等名家,都主宗董其昌,朝野仿效,遂成千祿正書,為清代“館閣體”濫觴。 至乾隆時,由於弘曆帝時趙字的喜愛,纖弱疏秀的董字逐漸被圓腴豐潤的趙體取代,並形成了典型的“館閣體”。 但乾隆帝的書法是兼取了董、趙兩家,結體中融合了董的疏秀和趙的端麗,筆劃中並存了董的流暢和趙的圓潤,最終自成一體,柔潤而秀逸。 此冊書法呈較明顯兼取兩家的書貌,自身風格尚不明顯,故當作於中年時期。
首頁觀音坐像,屬於“御容佛像”類型。 乾隆自詡為文殊菩薩世間作為轉輪聖王的化身,往往讓畫家將御容畫入唐卡或佛經中,成為佛教尊神。 這類“御容佛像”多見於唐卡的主尊中,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普寧寺、普樂寺、普陀宗乘寺三幅、雍和宮藏的兩幅、西藏布達拉宮三界殿藏的一幅唐卡等。 此冊中的乾隆肖像,清瘦微須,與約畫於乾隆十幾年的雍和宮一幅、普寧寺和普樂寺兩幅比較接近,故屬中年面相,時間上與後頁書法風格也相吻合。 此像用白描法,簡練流暢,與由宮廷畫家乃至外國畫家創作的“御容佛像”本不可相此,從中卻可看到乾隆難得一見的人物畫面貌。 同時,以觀音代替主尊佛像,這在“御容佛像”中也是屈指可數的。
綜上所述,此冊從畫像到書法,都有其獨特價值,是難得見到的乾隆書畫合冊。

篆刻十要義:首位是精神內容

信息時報

鍾國康(書法家、篆刻家)
篆刻乃七大藝術:書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和六藝:禮、樂、射、禦、書、數中並沒有單列出來的藝術,但是,鍾國康照樣當其藝其技,為我唯大唯美,如痴如醉地愛著。
什麼是篆刻? 我眼中的篆刻應是如下十方面:
“篆刻”是中華民族之國粹。 “篆刻”,從一個工匠來講,能篆能刻就可以了,從一個民族來講,她就是精神。 篆刻之高級就高級在“方寸之間見天地”。 怎麼見法? 二大方面,一指“內容”即“精神”;二指“質感”,這“質”字,亦即“質地”。 下面讓我一一道來。
第一精神內容:
撰寫內容亦有二,一是正文,也叫印文。 只抄古人句,屬下下策;撰寫心聲,或喚起思考,為上上策。 二是款式也叫邊款,邊款是正文的補充,可謂是精髓之精髓。 可使正文提升,款文要思想性,好的貴款難得,有專指流暢的文言文更難得。 “篆刻”篆體入印,更顯一個古字,一個地道的篆刻家,款文有時更比正文重要。 總之, 印文、款文在篆刻作品中如果按總分100分來打分,應佔60分。
第二篆即篆體入印:
篆有大篆、小篆。 其它如圖案、甲骨文、金文、籀文、甚至六國文字、之外還有宋、隸、草、行、 押記、封泥等等都可入印,宗旨,美即可。 記住! 字體永遠都是可讀的字,而不是想入非非的美。
第三石味:
篆刻既然我們用石來做刀、筆、墨、思想體系的載體,其堅硬的石性,刀拼石裂應存其中焉,這裡最忌是用石頭刻印,從而看不出石頭的質感來。
第四刀筆味:
我們用刀來做屠石工具,其作案痕跡刀痕,自然就有單刀、雙刀、衝,轉、切、挑、刮、敲、打等等“刀味”,故亦叫“刀法” 。 我們用毛筆起印稿,如用刀刻印時能留下毛筆的毛毫柔軟感,那就是篆刻之高人。 刀見筆工,印印見毛筆書寫感,此印定好,這印定高。
第五紙墨味:
在石上刻字,能刻出墨在石上流動的感覺,有紙上用墨的喘息,此印不得了。
第六圖案味:
結篆、結線、上下左右、輕重圓直、左對右角、右對左角,處處講究自然協調。
第七古韻味:
篆刻家在古印裡頭髮現了被時間、泥土風化和蠶食之美後,移植到新刻的篆刻上。 這種古韻味,篆刻家一般都是敲打或一刀下去自然就有的方法製造出來的,記住! 古韻味自然就好,古韻味要為整體服務。
第八印色:
現在很多書畫家都不太注意印色,買回就用,那是極其不協調的。 如果在一幅宣紙書法作品裡,我們把宣紙比作母親,毛筆字就是父親,印章就是兒子,這就是一家子。 如果印色不講究,那看起來就不是親生兒子,而是撿來的了。 講究體現在細節上就是印泥之印色,紙白、字黑、印紅,字黑印紅之血脈,應糅合其中,其實只要往印泥裡加一點點墨糅合後,然後鈐在宣紙上,它的顏色自然就是一家子了。
第九印印泥味:
“印泥”,講的就是“泥”字,印印泥之感,而不印印油之感。 天下雨泥水將乾,深一腳淺一腳的那種感覺;因粘性,腳上那鞋,將要丟下的那種感覺,且有凹凸泥痕之蹟的機理為最好。
第十收集印脫與邊款:
古人有手稿蘿和冊頁收集法,因人而異,方法萬千,現在我一一道你我之收集方法。 用四尺宣紙,八開後對折,對折向左,對折居中,留左一公分後蓋一印,然後大約七八十頁再線裝……一冊七八十,古人見之亦曰:“富貴也!”

萬枚集書齋印鑑藏

 新浪收藏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 朱亞夫
印章素有“縮龍成寸”的藝術魅力, 小小一方印章,盡顯藝術風流,它既有藝術欣賞和歷史研究的價值,也有聯誼交流和收藏的價值,因此歷來備受藏界青睞,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收藏佳話。 明代,有史可查的,印章收藏大家有顧從德、郭宗昌、楊元祥、範大澈等四大重鎮。 其中顧氏集印1700 餘方,編成《集古印譜》,而范氏收藏古璽印達2600餘方,冠絕一時。 清代藏印之風到達鼎盛,其中陳介祺更是了得,一人即藏古璽印7600餘方,闢“萬印樓”蓄之,達到了古璽印個人收藏之頂峰。 後他又薈萃李璋煜、吳大澂等藏家的古印,加以自己藏品,共達10284方,以古璽、官印、玉印、套印、兩面印、吉語印、圖案印等分類,匯輯成《十鐘山房印舉》194冊。 “陶文齊魯四千種,印篆周秦一萬方”,正是他數十年金石集藏生涯的真實​​寫照。
我經過20多年的潛心收集,現在我已積有齋名萬餘,先後集各類印章200餘方,拓印近千,有《名人書齋印譜》兩冊。 其中多名號章,也有鑑賞章,還有不少休閒章等。 計有趙之謙、沈尹默、老舍、田家英、唐云、秦瘦鷗、錢君匋、施蟄存、胡問遂、杜宣、高燮、徐孝穆、蘇局仙、吳野洲、洪丕謨、趙麗宏、許淇、顧振樂等名家齋名印,如晚清著名書畫家趙之謙的“二金蝶堂”緣自祖上的一段動人故事,趙之謙據此題齋名“二金蝶堂”,並自刻此齋印。 此方“二金蝶印”,我轉輾尋訪,終於從趙之謙的後裔、上海市文史館館員趙而昌先生處覓得。 此印取法漢鑄印粗白文一路,“二”字大塊留紅,與其它三字底邊留紅相呼應,氣勢雄健,結構凝重而健美,線條精巧而空靈,不失為印章藝術的佳作。
我還有一方休閒章,這是篆刻名家林毅所製(見圖),印面為兩部分,大體以對角線佈局,右上角是上海先賢董其昌的名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朱文;左下半角是一幅茅屋攻讀圖,屋後有高山險峰,屋前見綠樹搖影。 印文志趣高遠,畫面清新可人,令人愛不釋手,故平時每有心愛之書到手,我會情不自禁地鈐下此方印章。
來源:新民晚報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笔力”是怎样写出来的?


来源:北京书法考级中心
    笔力,我把它定义为笔毫在运行时与阻力对应的反作用力。既然它与阻力对应,那么笔力的强弱应与阻力成正比,即阻力越大,笔力越强。所以要想表现笔力就要在增加阻力上做文章。怎样才能增加阻力呢?有三种方法:其一,选择表面毛糙或质地松软的纸,以增加笔毫与纸面的摩擦力,摩擦力越大,阻力肯定越大;其二,增加手对笔的垂直压力,即重按,这种垂直压力在笔毫作用于纸面时使摩擦力加大,因而阻力随之加大,但此法对提笔书写表现笔力没有作用;其三,运腕,使笔毫呈逆势涩行状,即笔杆的倒向与笔画的走向相反。下面对之逐一分析:
    选择表面毛糙的纸,书写时会有轻微的“沙沙”声,说明笔毫运行时在克服阻力,写起来感觉非常过瘾。当然在过瘾的同时笔的寿命必受影响。试比较,如果拿一块表面光滑的玻璃,在上面书写又是什么感觉?我写过,感觉是滑,笔留不住,总之感觉很糟糕。那是因为它表面光滑且质地坚硬,笔毫与它的摩擦力极小,阻力微乎其微,笔力就无从谈起了。而如果拿一张表面光滑但很软的塑料纸书写,感觉比在玻璃上好许多。这又说明笔力同纸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想想当年王羲之要是在玻璃上写字,他能入玻三分吗?反过来说,只要你用笔得法,你也能做到“入木三分”。且听我进一步的分析。
    而增加手对笔杆的垂直压力,即重按,也会加大笔毫同纸的摩擦力,从而增加笔力,但这种方法对提笔书写毫无意义,因为提笔书写,手对笔的垂直压力是微乎其微的,笔毫同纸面的摩擦力相比重按时产生的摩擦力小得多。这又如何表现笔力呢?请大家别忘了物理学上还有一个术语——压强(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提笔书写时,笔毫与纸面的接触面是小了,纸的受力面随之缩小,但压强没有变(还可表现笔力,只是人很难感觉到笔毫对纸面的压力),这种情况下要想表现笔力就要靠速度,提笔时笔锋抵纸,如果速度慢了,非常难控制(尤其是弹性很小的长锋软毫),无法表现笔力,写出的线如春蚓秋蛇。只有加快速度,如快刀斩乱麻,写出的线才能干净利索,才有力的感觉。
    再说运腕使笔杆的倾倒方向(以下简称倒向)与笔画走向相反,这样能够充分发挥笔锋的弹性,从而增加笔毫对纸的压力,进而增加阻力(强调一下:提笔书写尤其是软毫提笔书写表现笔力是最难的,但运用此法结合速度最易表现笔力);并且在这种状态下,笔头根部墨汁可以充分溢出被纸吸收,产生力透纸背的视觉效果,写出的笔画有厚度,墨像堆在纸面上。笔杆的倒向不同,笔毫对纸的压力也大不相同,如笔杆倒向与笔画走向一致(即拖锋),这种情况下笔毫对纸的压力最小,最难写出笔力,故不可取;第二种情况是笔杆向笔画两侧倾倒(即偏锋),因为笔画两侧受力不对称,表现笔力也不理想。最后,还是笔杆的倒向与笔画走向相反最易表现笔力,而这要靠运腕才能做到。另外这种方法对用软毫笔表现笔力作用更为明显。
        除以上几个要素,笔力的表现还受墨的浓度、执笔方法的合理程度、身体姿势、书写者控制笔的能力高下及所有因素之间的磨合程度等诸因素的影响。

浅谈书法行气


来源:北京书法考级中心
    识字的人会写字,还希望写的好看,如果用毛笔宣纸写成中堂、条幅,可以让人品评欣赏,如果写的内容是诗词、歌赋,还可以让人凝思、动情。再如果下功夫学好笔法技法,从而兴之所至,泼墨挥毫,又可以寄情、修神、养气……这就是书法。若有知道人问: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你知道多少?我必答之,至少知道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有着三千多年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高尚的艺术。书法有法,必须是用毛笔墨汁宣纸写成的汉字,活字活词活文章,有笔法、结构、章法三大法则。对此历代书论家有着详细的论述。总的来说,书法艺术要具备两大因素:一是外形优美,二是内涵丰富。外形优美是把汉字写的好看,内行丰富是书写内容有丰富的思想感情。两者完美统一,形成中国书法独有的表情达意功能。这种功能要靠笔法的中锋侧锋、提按、疾涩,结构的疏密避让、虚实向背,章法的行间布白、上下相合等法则来实现。其中上下相合、左右连属是衡量书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因为它能表现出一幅书法作品的气韵,使人感到作品的活力,非此,就是死猫瞪眼的傻字一片。这种书法作品的气韵就是书论家常说的行气。
    那么具体讲什么是行气呢?笔者曾把自己的一幅作品请人评点,人家看后说你写完某字干什么去了,我说没干什么,人家说,那怎么行气断了?我愕然,后细想是自己写完那字去接电话了,人家好一双慧眼!真是行家看门道,原来书法的气如此重要。
      行气,启功先生说:不好说清楚。也有人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怎么办呢?还是找书论家找答案吧!启功先生曾说:行气就是在书法作品中字与字的连接状态。行与行的行气叫横行气。字与字叫纵行气。清冯武论笔法十门第九门曰:通气门亦曰通水,凡点划会通其气使血脉相通。
    清笪重光说:气之舒展在撇捺,脉络不断在游丝……”《毛笔书法大全》一书中行气贯通一节讲到,行气是指上下字之间的气势,这种气势不可中断,不只一行中,就是前后两行也不中断,这叫行气贯通。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手笔要呼应顾盼,气韵贯通,在隶楷是暗的,在行草是明的。上下字(上下行)的点划呼应,勾连得体,形成作品的动态感,即是脉络通畅、血气充盈。怀素的自叙贴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中妙怀三字即是例证,还有行与行之间、一字与一字之间的体势相应等尤以兰亭序中行与字的行气贯通更为明显。
      显然,在一幅书法作品中,行与行、字与字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由一个字一个词的个体组成的,康有为曾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可见书法与人一样,同样是鲜活的有机体,字里行间应表现出丰盈的筋骨血肉。表现出气韵的通畅,给观者以遐想和共鸣。这就是书法行气的微妙之处。
      行气体现在行与行,字与字的连接上,明连靠游丝,暗连靠笔意,即笔断意连。游丝本是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起笔在过渡时依据提按程度形成的粗细笔道。笔意是收笔的走势,虽断而连。上下行的连亦同样道理,一是末字与首字连带,二是行势的照应,如果上一行笔势收敛,下一行就有所放纵,或轻重有别,浓淡有序,彼此照应,通篇和谐。
      行气的圆满靠功力,靠熟练,靠自然,启功先生说:眼熟则记忆真,每笔起上轨道准确,如走熟路。熟能生巧,放到一字一行一篇均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决不是看一字写一字,个个独立互不相关的。
      
行气更是一种精神,是书家长期养成的一股正气一种思想境界,书写时高度集中,不知有我。清代梁同书说:写字要有气,气从熟中来,有气则有势,势在字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