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乾隆真跡

新浪收藏

清乾隆(1711-1799)清乾隆(1711-1799)

清乾隆(1711-1799)
御臨“無印陀羅尼”經咒並自畫像十三開冊頁絹本水墨
款識:御臨董其昌。 鈐印:乾隆(朱文)題簽:白衣大悲五印陀羅尼QIAN LONGcalligraphyink in silk; album
11×6.5 cm.×13 4 3/8×2 4/8 in. 約0.1平尺(每幅)
乾隆《白衣大悲五印陀羅尼冊》,金箋,13頁,首頁白描繪觀音像,12頁行書“五印陀羅尼”,末頁署款“御用董其昌”,鈐“幹”、“隆”朱白文連珠印,無年款。 此冊封面錄書題名“白衣大悲五印陀羅尼”。
乾隆《白衣大悲五印陀羅尼冊》乾隆《白衣大悲五印陀羅尼冊》
此冊並非書寫佛,故先釋名。 “白衣大悲”即白衣觀世音菩薩,指首頁所繪之像。 “陀羅尼”為梵語Dharani的音譯,屬佛教密宗咒語,意為“總持”,或譯為“遮持”、“持盟”,是諸菩薩不可思議的密語。 “總持”之意是對所聞之法,能總攝憶持,不會忘卻,《大智度論》解釋,“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露散。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故此咒語包含諸多經義,念此咒語,即可保持種種善法,遮去種種惡念。 “五印”即誦咒時以手指或身姿構成的各種形態,稱“印法”,此冊謂以觀世音薩的前印、後印、降魔印、心印、身印五種印法來念“陀羅尼”咒語,故稱“五印​​陀羅尼”。 乾隆皇帝篤信佛教,尤其是西藏密宗的喇嘛教,曾經抄寫過無數佛經,但書寫咒語的很少,可見乾隆對佛教籍的稔熟。
此冊自題“御臨董其昌”,然從書法風格看,並非全仿董其昌,而帶有甚多趙孟俯的影響。 乾隆皇帝的書法是由學董到崇趙,清初流行董其昌書風,尤其康熙玄燁酷愛董字,“康熙四家”中的薑良英、陳邦彥和沈荃、查升等名家,都主宗董其昌,朝野仿效,遂成千祿正書,為清代“館閣體”濫觴。 至乾隆時,由於弘曆帝時趙字的喜愛,纖弱疏秀的董字逐漸被圓腴豐潤的趙體取代,並形成了典型的“館閣體”。 但乾隆帝的書法是兼取了董、趙兩家,結體中融合了董的疏秀和趙的端麗,筆劃中並存了董的流暢和趙的圓潤,最終自成一體,柔潤而秀逸。 此冊書法呈較明顯兼取兩家的書貌,自身風格尚不明顯,故當作於中年時期。
首頁觀音坐像,屬於“御容佛像”類型。 乾隆自詡為文殊菩薩世間作為轉輪聖王的化身,往往讓畫家將御容畫入唐卡或佛經中,成為佛教尊神。 這類“御容佛像”多見於唐卡的主尊中,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普寧寺、普樂寺、普陀宗乘寺三幅、雍和宮藏的兩幅、西藏布達拉宮三界殿藏的一幅唐卡等。 此冊中的乾隆肖像,清瘦微須,與約畫於乾隆十幾年的雍和宮一幅、普寧寺和普樂寺兩幅比較接近,故屬中年面相,時間上與後頁書法風格也相吻合。 此像用白描法,簡練流暢,與由宮廷畫家乃至外國畫家創作的“御容佛像”本不可相此,從中卻可看到乾隆難得一見的人物畫面貌。 同時,以觀音代替主尊佛像,這在“御容佛像”中也是屈指可數的。
綜上所述,此冊從畫像到書法,都有其獨特價值,是難得見到的乾隆書畫合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