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南宋《蠶織圖》特展舉辦系首次公開展出

 中國新聞網

30日,南宋《蠶織圖》特展開幕式在黑龍江省博物館隆重舉行。 劉錫菊 攝30日,南宋《蠶織圖》特展開幕式在黑龍江省博物館隆重舉行。 劉錫菊攝
中新網哈爾濱7月30日電(姚慶海記者劉錫菊)30日,南宋《蠶織圖》特展開幕式在黑龍江省博物館隆重舉行。
黑龍江省博物館藏十大鎮館之寶——南宋《蠶織圖》描繪了我國古代種桑、養蠶、織布等與蠶織相關的勞作過程。 全長1100厘米,畫心橫27.5厘米、縱518厘米,跋縱460厘米。 畫首鈐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御書房鑑藏寶”、畫尾鈐有“嘉慶御覽之寶” 、“宣統御覽之寶”、“蕉林梁氏書畫之印”。 畫作場景宏大,以中國農曆的24節氣為單元,共繪有24幅小圖。 描繪的是南宋初年浙東一帶蠶織戶由“臘月浴蠶”開始到“織錦下機”為止共24段,無題詩,每段畫面下配有宋高宗的吳皇后用小楷題寫的說明文字。
《蠶織​​圖》長卷,所繪的74個人物,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翁媼長幼,皆服宋服。 在23名男子的圖像中,只一人頭戴東坡巾,其餘絕大部分頭上裹著低矮的黑色頭巾(襆頭),身著白色交領或圓領短上衣,下穿白褲,束腰帶。 這些是《宋史·輿服志》記載宋代服制庶民的襆頭(規定尺寸)和衣著的顏色。 中青年和老年婦女,除“謝神供經”中有一披粉帛者外,其餘服飾花色多種多樣。 有的內著長衫,外罩交領長襖,有的著交領短上衣,有的著素長裙,有的束腰。 五名少女的衣著也不一樣,但多是窄長袖,勞動時將袖挽至手腕。 少年兒童一律穿褲,束腰帶,短上衣。 除婦女外,大都光腳。 婦女頭頂挽髮髻,少女梳雙丫髻,少年童兒梳雙丫角者二個,披髮者一個,除“謝神”的一翁一婦外,均是庶民百姓。
《蠶織​​圖》是我國古代為勸課農桑,採用繪圖的形式詳實記錄蠶織的系列圖譜。 由於其形像生動、細膩傳神地描繪了勞動者蠶織的場景和詳細的生產過程,而起到了普及農業生產知識、推廣織作技術、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巨大作用,使其本身也成為極其珍貴的藝術瑰寶,傳世之作。
散落民間後,1947年大慶市民馮義信購得,1983年他將此畫捐獻給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1983年7月,經故宮博物院著名書畫鑑定專家徐邦達、劉九庵、王以坤等鑑定,稱“此卷為一級文物,視國寶而無愧,垂青史而不遜矣”。 這件描繪八百年前蠶織的圖卷,對於研究我國蠶織技術史,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