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陸儼少《廣教寺圖》賞析

新浪收藏

陸儼少《廣教寺圖》 1984年作設色紙本鏡心陸儼少《廣教寺圖》 1984年作設色紙本鏡心

陸儼少先生的繪畫藝術從“四王”入手,力追宋元諸家,又因入蜀八年飽覽巴蜀名川,乘木筏經三峽東歸觀察自然景色,遍遊新安、井岡、雁蕩、黃山……外師造化,心物合一,印證諸法,而能師古不泥於古,在舊有的繪畫程式中註入嶄新的時代精神與元素,創出勾水、勾雲、留白、墨塊等新山水畫語言,形成戛戛獨造的“陸家山水”, 一變彼時畫壇沉悶徬徨之氣。 同時,其畫學思想廣博深刻,熔冶詩、書、畫於一爐,成就斐然,終成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真正意義的文人畫大家,也將文人畫推向一座新的頂峰。 與其並稱“南陸北李”的李可染稱其為“畫到了自由王國的境界”,謝稚柳則有詩讚其繪畫藝術曰:“鷗波而後開生面,簡遠痴翁黃鶴遒。六百年來旗鼓息,風流今是陸天遊。”
從風格上看,陸儼少的山水藝術大抵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師古仿古,追朔傳統,畫風縝密雋秀,靈氣外露;中期即七十年代後至八十年代,也是其藝術創作的巔峰時期,以寫生為主,筆墨參糅南北二宗,變化多方,突顯渾厚蒼茫、獷放簡約的個人面貌。 晚期即九十年代,作品雖略顯粗疏,但仍見濃墨重筆,老辣醒目。 是幅《廣教寺圖》創作於甲子(1984)年,為陸儼少中期的一副佳作。 畫面取勢五字章法中的“由”字,景物主要集中在下方,上方輕虛。 先以繁密的筆墨來寫古木、佛殿、雲塔,點厾出層層山巒,構成蔥鬱幽深的大塊面,再由博反簡,輕寫山下帆影、江岸,以獨創的留白法括寫浩瀚江面,分隔遠近空間,又以精密長題補虛處,使整幅作品虛實相生,靜泊遼闊,大有“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的氣魄,筆墨生拙爽利,生動呈現出南通狼山峻拔挺秀、清流並繞的自然之美。
《陸儼少自訂年譜》載:“一九六三年(癸卯)五十五歲,同浙美同學去雁蕩山寫生,出發前學校體檢,查出右肺有空洞……友人任書博送給'抵百粉'進口藥,一服即愈……”對照此畫題記:“……當壬寅癸卯之際,予患肺疾,百治罔效,書博饋予海外良藥,不日而愈,後聞此藥即為(啟秀)居士寄與,斯亦可謂善緣矣。”可見當時的“抵百粉”,正是間接從上款人任啟秀處所得的“進口藥”,亦是此作得以面世的前緣所在。 得病之時,陸儼少正被錯劃為“右派”,加之非上海中國畫院正式人員,家境貧困,看病苦無著落,其他人避之唯恐不及,任氏一家雪中送炭,此情此義,時隔二十餘年,陸儼少先生仍銘感不忘。 任氏兄弟虔心禮佛,故在啟秀居士歸國之際參謁唐代名剎、大勢聖菩薩道場廣教寺,陸儼少繪製此幅佳作以為饋謝,感懷之情,不言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