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攝影:《當歷史可以觀看》

 北京晨報

襤褸的記憶作者:馮克力主編定價:49元評分:8.5   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襤褸的記憶作者:馮克力主編定價:49元評分:8.5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我家五斗櫥的抽屜,底層墊著舊報紙,輕輕掀開,手指探向深處,就能移出我祖父的照片,如證件照片那般大。 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這枚照片攝於淮海戰役時期,之後,祖父逃往廣東,再從海南島逃去台灣了。
1966年抄家,書和影集抄走了(隔年,影集還了回來),記得抄家那夜,其實是翌日凌晨,滿室狼藉,母親開開五斗櫥:他們搜查了每個抽屜,卻忘了掀起那層紙:祖父的照片還在。
默默凝視照片,沒想到這是一枚硬紙,相信影像中那個人就在眼前——從未面見的祖父,童年時代的母親——這種純真的經驗,遺失很久了。 自從學會拍照,自從彩色照片出現,自從累積了無數照片和底片,直到數碼影像無節制佔滿電腦存盤,總之,自從我以為懂得攝影,兒時面對照片的心理經驗、觀看經驗,再難找回了。
為什麼動人的照片大抵是老照片,而且黑白? 為什麼黑白影像才勾起記憶? 如同歷史? 凡過去久遠的人與圖景,便是歷史嗎? 為什麼科技偏偏等到黑白照片攝取的人事成為歷史,於是發明了彩色照片——當然,這是毫不講理的設問,科技變化本身就是歷史——為什麼在看了無數照片後,我仍懷想早先獨對黑白照片的凝視?
90年代,我每年回大陸走動,在書店發現了山東畫報出版社的《老照片》。 此後,我收齊了《老照片》單行本與厚厚的合集。 如今他們每期​​給我寄來,再忙,也必逐頁細看,閱讀文章,讀著,迴向配圖,再三端詳。 如今很難有哪篇文章打動我,可我常被《老照片》裡不少書寫所觸動,讀過後,惟呆呆复看照片,說不出話。
20年來,《老照片》已成為全體國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會在其中找到既屬於親屬、又屬於國家的記憶。 這是一份持續遺失而遭貶值的記憶,《老照片》使之不斷擴展、傳遞,默默增值,有如人找回了家族的遺物。
我無能,也不必評說《老照片》裡的影像。 影像就是敘述,何況伴有家屬的旁白。 眼下,馮克力先生出面敘述《老照片》自己的故事,我讀了,篇篇都好,《老照片》的銷售排名領先各種書刊,是名副其實的長銷書。 是的,我們襤褸的記憶,延綿牽連,不肯中輟:它就是這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