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唯美匠心的傳統手工製墨工藝


來源:北京市書法考級中心
制墨是我國十分重要的傳統工藝之一,在我國傳承、發展以至體系完備而流傳至今,至少已經兩千多年,並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墨文化。
墨是用以寫字、繪畫的黑色顏料。 歷代許多書畫精品能存至今,墨的質優起著很大的作用。 制墨業的發展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文化的發展對墨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 從松炭制墨到松菸制墨,無疑開創了製墨業的新篇章。
松菸制墨法是中國製墨 ​​史上重要的傳統制墨方法之一。 曹植在《長歌行》詩中曾說;“墨出青松菸”,這說明以鬆煙為原料製墨從三國時期就已開始。 不過那時制墨還沒形成一種專門職業,大多是寫字人自製自用。 傳說三國曹魏明帝時,武都太守韋誕是位書法家。 由於他經常與墨接觸,從而領悟到做墨的方法和經驗,就自己做墨自己用。 據五世紀的賈思勰所撰《齊民要術》記載,韋誕的製墨方法是用細且清純的煙灰,經搗杵及篩濾,除去一切附著的雜質,調製而成。 到了唐代,制墨業已形成專業,同行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使用松菸制墨的方法更加完善,唐以後仍在不斷改進。
墨錠生產的第一道工序是採集油煙灰。 油煙灰是以鬆油、桐油、豬油和麻油等各種油料按不同比例配製成混合油,這種混合油經燃燒後產生的煙灰,就是製墨的油煙灰。
第二道工序是配料、拌料、成型。 將油煙灰與其它輔料有金箔、珍珠、麝香等各種名貴藥材,再按比例配以某種膠料作為載體加以拌和。 料拌好後,就像做饅頭那樣,把一大團墨放在案板上不斷地揉,並用一塊鋥亮的金屬方錘不斷地敲打,把這團墨揉敲到一定的細潔和柔軟時,就把這團墨按墨錠的重量分成若干小墨團,案板上有一台天平秤,每粒小墨團都上秤稱過。
接著就是成型。 把小墨團按墨錠的外形,搓成長條或其它形狀後,放在墨板內加壓成型。 原始的加壓方法是把墨板放在一隻作凳上,再用一根長約三公尺、十公分見方的硬木作為扛桿,工人就坐在硬木的一端加壓,一面加壓,一面在案板上把第二錠墨放進墨板,再從作凳上拿出笫一塊墨板,放入第二塊墨板,如此反复操作。 從墨板中拿出來的墨,是已成形的毛坯墨。
墨坯壓制出來後,依次放在一隻大竹匾內陰乾。 所謂陰乾,就是不能放在太陽下曝曬,也不能烘烤。 墨坯經太陽曝曬或烘烤,就會開裂、變形,只能放在室內,讓它自內至外慢慢地自然乾透。 陰乾的時間很長,至少半年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