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
圖一圖二
鑑藏天地
黎展華(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
張仃,號它山,遼寧黑山人,1917年出生。 1932年入北平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抗日戰爭爆發後曾投身“抗日宣傳隊”,以漫畫為武器宣傳抗日。
1938年赴延安,任教於魯迅藝術學院,後到文藝界抗敵協會,任陝甘寧邊區美術家協會主席。
1945年後任華北大學三部美術系平津學生班班主任和東北畫報社總編輯。
1949年設計全國政協會徽與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紀念郵票,負責和參與開國大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美術設計工作,設計改造懷仁堂、勤政殿,設計天安門廣場大會會場和新中國第一批紀念郵票。
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主任、教授,領導中央美院國徽設計小組參與國徽設計。
1955年參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籌建工作,1957年調任中央工藝美院第一副院長。
1981年任中央工藝美院院長,後離休。
張仃涉獵過多種跨度極大的藝術門類: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前期的漫畫、宣傳畫、年畫到後期的工藝美術創作與展覽設計,從五十年代前期的水墨寫生到後期的裝飾繪畫,從七十年代末的壁畫到八十年代以後焦墨山水,可以說張仃是一部中國當代的活的美術史。 縱觀張仃的藝術生涯,無論是漫畫、壁畫還是裝飾性繪畫,都是間斷性地從事,有些甚至是不得已而為之,唯有中國畫這條脈絡,是張仃一生一以貫之的事業,而張仃晚年對於焦墨山水的探索,也將他的藝術生涯推向了頂峰。
張仃一輩子的藝術創作,不管什麼畫種,都強調以線為骨,強調“筆”的作用,但盡展用筆之美的則是他的焦墨畫。 欣賞張仃焦墨,特別是他上世紀七十年代晚期以後的作品,你感受到的不只是北方山水的崢嶸氣象以及畫家與自然血脈貫通後的精神力量,你還會感受到捨棄了用水,失去了破墨、漬墨、潑墨等諸多墨法憑藉卻能營造出如此堅實豐滿的視覺構成的筆法魅力。 那力透紙背、墨氣潤澤的點線,既有得心應手象形範影的表現力,又有一波三折抒情寫意的觀賞性。
焦墨作為中國傳統墨法“焦、濃、重、淡、輕”之首,多用於畫面中交待比較明確的部分,主要作用是突出與強調,讓畫面有被“撐”起來的效果。 但如果單獨運用焦墨進行中國畫創作,可以說難度極大。 如果沒有足夠的書法功底與運用線條的能力作為支撐,用焦墨很容易畫出炭筆的效果。
圖一圖二都是署名張仃的焦墨山水作品,嚴格地說,這是一幅農村題材的寫生作品,兩間一高一低的破舊的竹瓦木石結構的農家房子,場院用泥巴和石塊壘砌的圍牆,一個秋後高高壘起的草垛,場外一條蜿蜒的土路,房後雜樹叢生,在張仃的妙筆生花下顯得十分的生動有趣。
圖一圖二無論在構圖、內容、形式、焦墨處理、甚至筆法似乎都不相伯仲,但寫生每一個細節的豐富性特徵的描繪只能說明一張是現場寫生,另一張是仿品。 在比對中就會發現,儘管兩張乍一看差不多,但圖一明顯帶有清晰的立體效果和空間效果,明暗對比更加強烈,虛實更加明確,透視的效果更好。 圖二在刻畫細節過程中,只注意抓取了大的造型關係而忽略了縱深的關係,在表面上顯得比較平面。
比如說在院子中的草垛,圖一刻畫的很有層次感,縱橫交錯,重重疊疊,有明顯的動態感和真實感,而圖二隻是簡單的一個輪廓,輕描淡寫,沒有負重感。
再比如,圖一農家院子裡的秋後枯樹,儘管沒有葉子,但是樹與樹之間的疏密關係和主次關係穿插表現得十分有力突出,對比強烈,但圖二缺乏表現力,既不立體又顯得平淡。
總之,圖一在線條的運用,焦墨的皴擦,物象的細膩刻畫上都比圖二顯得精到和高難度。 圖一成功在於細節,圖二失敗在於粗獷。
綜上所述,圖一是真,圖二是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