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南宋趙伯駒《春山圖》賞析

新浪收藏 

南宋·趙伯駒《春山圖》南宋·趙伯駒《春山圖》
冬去春來,萬物復甦,乙未年的春天即將來臨,大地將要重新披上綠裝。 我不由得想到南宋畫家趙伯駒的《春山圖》。
《春山圖》縱二尺八寸,橫一尺二分,設色,素箋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圖繪初春的景色:從近處望去,水榭臨水,小舟穿梭其間,送往迎來,不亦樂乎? 路人信步,一老翁策杖行走橋上,而河對岸,樹木掩映之中,村舍層迭,前面敞屋中飼馬二匹,後堂屋中有家人對坐閒話。 遠處山谷中農田櫛比,農夫趕牛犁耕。 遠山高聳,雲霧繚繞。 一派平和恬淡、靜謐自足的人間生活景象,融化於桃紅柳綠、松柏濃郁的大自然春色中,如夢如幻,美不勝收。 全圖工整細麗,層次清晰,勾线凝練,造型準確,青綠設色,勾廓填彩,雖濃艷猶不掩土色,實是古代大青綠山水畫中難得的精品。
趙伯駒,字千里,宋室宗親,宋太祖的七世孫。 官至浙東兵馬鈐轄。 擅畫,人物、花卉翎毛、山水皆精。 山水取法唐李思訓父子而趨於精密,筆墨秀勁工致,著色清麗雅緻,又能融合北宋以來水墨山水畫之精華,別開生面,很受宋高宗趙構的重用。 著名作品有《江山秋色圖》長卷,以墨筆勾皴之後,再用淡墨渲染,然後用青綠色依結構由淺而深層層積染,開創“小青綠”山水畫新面目,對後世影響深遠。 但是《春山圖》則似乎更多地保留了唐代大青綠山水畫的風貌,依​​然是“雙勾填廓”的技法,但不再是簡單的平塗,而是依受光面或淡或濃地分層積染。《春山圖》幾乎被綠色覆蓋,蒼翠欲滴,透出濃濃的春意,但其綠色,又隨物而異,隨光照的明暗而呈濃淡的變異,大青綠山水畫在此已趨向成熟。
一部中國繪畫史,晉唐時期,是重彩畫的世界,進入五代、北宋,文人的繪畫意識崛起,水墨畫漸漸興盛,墨分五色,無所不包,以至於唐代的重彩畫至此幾乎絕跡。 北宋末年宋徽宗力挽狂瀾,18歲的王希孟以一卷大青綠《千里江山圖》驚世駭俗,而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則無處不透出皇家龍脈的富貴莊重的氣息。 《春山圖》上並沒有畫家的名款,清帝乾隆,就是從此圖所透出的皇家氣息中深受感悟,兩次題畫,其中有四句詩:“精神北宋本,結構仲長論”,“不須問名氏,望可識王孫”,定為宋室宗親趙伯駒所繪。
但在南宋,大青綠山水畫並沒有得以拓展,依然是水墨的世界。 元初趙孟頫在堅持水墨畫的同時,開始嘗試“小青綠”著色。 明四家都有些小青綠的作品傳世,惟仇英有一些接近於大青綠的畫,但其格調,已不再是唐人的風範了。 張德寧
來源:新民晚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