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觀褚本蘭亭:行雲流水滿紙詩

 新浪收藏

褚本蘭亭褚本蘭亭褚本蘭亭褚本蘭亭
■仲白
今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將迎來它90歲的生日。 沒有了大操大辦的慶典,故宮博物院用貫穿2015年整年的精彩展覽,為觀眾奉上一道道文化盛宴。 《清明上河圖》、《伯遠帖》、《展子虔游春圖》還未正式露面,便已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與此同時,台北故宮正在舉辦的“典範與流傳——范寬及其傳派特展”,包括《溪山行旅圖》、《臨流獨坐圖》等眾多佳品驚艷亮相,讓人們大飽眼福。
為了能更好展現故宮展品背後的故事,我們特別開闢專欄,與讀者一道暢敘幽情,共攬盛景。
此次故宮武英殿書畫展,逢四年輪迴才得見《羲之行書蘭亭序第二卷—褚遂良摹本》。 四年前因為這件國寶有限展要求,展出時日不多即被撤下放回庫房涵養,此次再度展出實在是難得。
蘭亭雅集故事本發生於東晉永和九年,當時會稽文人雅士四十一人共聚蘭亭,修禊祭,宴曲水,逢酒抒發文志,即興賦詩一卷,由王羲之當場作序。 這篇序情感雋永和暢,筆意婉轉流連,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當今海內外流傳有蘭亭數個摹本,皆因為唐太宗皇帝酷愛王羲之書法,尤其是《蘭亭序》。 他讓當朝法書​​名家臨摹數本,廣賜天下。 現今蘭亭序真跡仍無下落,有傳說已殉太宗昭陵。
此次得見細部,必應加倍珍視。 現藏故宮的“唐馮承素摹蘭亭序(神龍本)”被稱為與原作最相近的本子。 馮氏本供職弘文館,深得唐代“影拓”之精髓,想字字以黃紙覆蓋,細密用筆作雙鉤填摹,忠實原作,細微處不差毫釐。 但細審整捲,卻少了些行雲流水之行氣,部分筆劃亦因鉤摹之弊,產生粘連重澀之感,頗為沈重。
清十全乾隆帝,在內府收藏的八卷蘭亭中擇取精華,分列排序。 此次展出的褚遂良本蘭亭序排名第二,與名列第一本虞世南本蘭亭序筆跡相似。 以當今學者研究之所見,這兩本蘭亭未必出自所謂名家之手,但字體佈局間所見筆跡構成,足具當時風神。 而根據現代科學理化的分析,虞世南本蘭亭序所用為白麻紙,為唐朝遺物;而褚遂良本蘭亭序採用楮皮紙,卻常見於北宋時期。 這種時代所具的差別,或許已被清人洞悉。
晉唐法書,其字重法度,此卷楮紙若置於燈影之下,便可見紙張纖維若連綿雲霧,再書蘭亭墨跡,更為雅緻。 或許這與米芾在卷為所作的題記相呼應,可以證明這卷蘭亭“滿紙宋韻”吧。 另提一點,褚遂良本蘭亭序卷後的米芾題記,較米氏其他作品用筆更顯恭和謹慎,部分字體位置的經營可以看出他在刻意避諱其常用的褚遂良與歐陽詢的結字風格習慣,行筆間心思巧妙,全在呼應蘭亭謄挪姿態。 可見這位浪漫的北宋法書名宿在這卷蘭亭面前,也沒了脾氣。
來源:北京晚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