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網
扇子,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已成為可有可無之物,但在中國古代,扇子在炎炎夏日卻是必不可少的祛暑納涼用具。 不過,若溯其源,扇子發明的初衷並非是搧風祛熱的,比如帝王出行儀仗用“五明扇”,即是旨在表明君王“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的治國態度;而且,扇子還有除了納涼之外的很多功能:女性寄情“團扇”,男士喜歡“羽扇”,文人青睞“折扇”……
上古舜帝發明“五明扇”
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舜特製“五明扇”以“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
五明扇被認為是中國扇子的最早源頭。 何謂“五明扇”? 與五帝之一的舜帝有關。 據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舜帝“目重瞳子”,即古人所謂“四明”,用俗話來說,就是舜帝有4隻眼,所以舜帝起名“重華” 。 有“四明”已異於常人,而廣開言路,廣納賢能,如同又得“一明”,是謂“五明”。
據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舜帝在接受堯帝的禪讓後,特製“五明扇”,以表明“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的治國態度。
雖然五明扇的傳說反映了上古執政者良好的政治願望,但從後世由五明扇演變而來的“宮扇”的使用規範來看,扇子的原始功能很簡單,乃出行時遮擋太陽、遮蔽風塵,與傘的功能無異,宮扇因此又名“障日”、“障扇”。
障扇是一種長柄大扇,成雙成對,用彩帛製作,上繪雲紋,由侍者執之,藉以體現王者威儀。在禹受禪後,因五明扇屬奢華之物,曾一度禁用,到了商代才又使用。 殷王武丁所用的五明扇很講究,選用雉尾來製作,故稱“雉尾扇”,“五明扇”的叫法從此不再流行。
商亡周興,周武王時也使用雉尾扇,但稱之為“翣”。 翣是一種地位和身份的象徵,作為一種威儀道具,到封建時代,皇帝使用雉尾扇已成為一種定制,乃皇帝出行少不了的儀仗之物:兩柄大扇子一舉,就表示大駕起行。 此時的扇子只有威嚴,早無上古時“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的含義了。
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雉尾扇的用法又現新規,宰相蕭嵩上疏建議,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於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眾人看見,等到坐定之後,方令人撤去羽扇,露出聖容。 這一建議後來定為一種朝儀,故杜甫《秋興》詩稱,“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盛唐時製作宮扇的材料也更為講究,一度改用孔雀羽毛,稱“鳳尾扇”。
扇子搖風納涼始於漢代
東漢班固《竹扇賦》:“度量異好有圓方,來風避暑致清涼”
從漢代起,生活用扇已從地位和權力的象徵中分化出來,轉變為搖風避暑的納涼用品。 東漢文學家班固《竹扇賦》即稱,“度量異好有圓方,來風避暑致清涼。”
早期的扇子與後來流行的式樣有較大不同,是一種“偏扇”。 《說文解字》稱,“扇,扉也。門兩旁如羽翼也。”早期搧風用的扇子,確實像半邊門,呈長方形,手柄偏於一側,故名“偏扇”,在湖北江陵楚墓中曾發現過這種偏扇。
西漢時,中國傳統的團扇出現,手柄置於中間,用法與現代無異。 這種扇子首先在宮中開始使用,稱為“合歡扇”。 西漢才女、漢成帝的寵妃班婕妤《怨歌行》中曾提到過這種扇子“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合歡扇”還被女性視為寄情之物。 當時用於製作團扇的材料很講究,選用精緻潔白的細絹(紈素),故這種團扇又叫“紈扇”。 班婕妤為何將之稱合歡扇? 大概因為團扇左右對稱、形若滿月,有“團聚”、“合歡”之喻。
團扇在魏晉以後開始流行,成為中國傳統的扇子樣式之一,尤以唐代女性對團扇最情有獨鍾。漢代女性將團扇賦予了“合歡”、“團聚”的內涵,而唐代女性則發掘出了團扇的“遮面”、“護顏”功能。 唐代詩人王建《調笑令·團扇》說得很形象:“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
中國古代提倡女性笑不露齒,不宜與陌生男性直視,於是一把扇便成了很好的道具,團扇因此有了“屏面”、“便麵”、“障面”的雅稱,唐宋時期的仕女圖上佳人美女大都會手持一柄團扇!
古代名士青睞“羽扇”緣於“麈尾”有“指揮”之義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合歡扇為古代女性的最愛,而古代男性最看好的是“羽扇”,認為它代表一種紳士風度,有一種英雄氣概。
羽扇,即用動物羽毛製作的扇子,有條融、宵影、施風、輕羽、鸞扇等多種別稱。 其中“條融”、“宵影”均因週召王而來。 據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羽扇”條引《拾遺記》稱:“週召王時,修塗國獻丹鵲,一雌一雄,孟夏取鵲翅以為扇,一名條融,一名宵影,此疑羽扇之始也。”
歷史上使用羽毛扇最有名的人物大概要算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諸葛亮智辭魯肅趙子龍計取桂陽》中有這樣的描寫:“只見對陣中,一簇黃旗出。旗開處,推出一輛四輪車,車中端坐一人,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執羽扇,用扇招邢道荣曰:'吾乃南陽諸葛孔明也……'”此外,三國時吳國干將周瑜也是這種瀟灑形象。 宋文學家蘇軾在其《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便是這樣寫的:“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頭戴綸巾、手執羽扇,是魏晉時期顯示指揮千軍萬馬勝若閑庭信步之大將風度的時尚裝束。 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老將顧榮平叛,陳敏所率的叛軍欲渡河,顧榮一揮羽扇,叛軍很快潰敗,此即《晉書·顧榮傳》所記,“榮麾以羽扇,其眾潰散。”
對諸葛亮、周瑜所持的羽扇,有學者懷疑並不是真正的羽毛扇,而是一種拂塵、搧風兩用的“麈尾”。 麈尾形似扇,還能引風祛暑,又稱為“麈尾扇”。
麈是一種駝鹿,體形較大,其尾較長。 與群鹿同行,麈尾搖動,可以指引鹿群的走向。 故“麈尾”有領導、指揮之義,有一定身份的名士才配手執麈尾。
執麈清談曾是魏晉名士的一種風度,南京出土南朝“竹林七賢”畫像磚上,名士阮籍就手持一把麈尾;唐代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卷》中的吳大帝孫權也是手執麈尾。
“折扇”南北朝時稱“腰扇”並非源自“倭扇”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劉祥傳》:“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
扇子發展到明清時,除了上述的團扇、羽扇,還有檀香扇、竹扇、葵扇、篾絲扇、芭蕉扇等各種質地的扇子。 而式樣也不再限於傳統的方、圓兩種,還有異形扇、折疊扇等。
折疊扇,簡稱“拆扇”,用木、竹等做骨架,上面蒙紙或絹;還有撒扇、聚頭扇、蝙蝠扇、扇等別稱。
有一種流傳很甚的說法,折扇係日本人的發明,故舊時有人稱之為“倭扇”。 北宋蘇轍便稱,“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但執日本扇,風來自無窮。”還有一說,折扇來自朝鮮半島。 據明陸深《春風堂隨筆》,蘇轍的哥哥蘇軾便稱,“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餘,合之止兩指許。”
又據清王廷鼎《杖扇新錄》記載:永樂年間,“朝鮮進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從明永樂年間起,折扇開始在中國大流行。 但在起初,南方和有身份的北方女性不接受折扇,仍愛用團扇,“惟樂女用撒扇,近年婦女都用之。”
實際上,上述說法並不准確,中國早在南北朝時已有折扇,名叫“腰扇”,因可以折疊開合,佩帶於腰間,故稱。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劉祥傳》便有這樣的記載:“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
從史料所記來看,在漢魏時扇子已成為題詩作畫的載體,東漢末已有在扇面上作畫的事情。 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漢桓帝曾賜曹操一柄名貴的“九華扇”,曹操請主簿楊修畫扇。 作畫時一滴墨點落到扇面上,楊修順勢將墨點畫成了一隻蒼蠅,此即“誤點成蠅”的故事。
在唐代,於扇面作畫已成一景。 唐周昉繪《簪花仕女圖》上,跟隨貴族的侍女手中的紈扇上便有畫。
到了明清,折扇更是受到文人的青睞,成為題詩作畫的絕佳載體,沈周、仇英、文徵明、唐伯虎等明代畫家都有精美扇畫留傳下來。
明朝最出名的一把折扇是明末出現的“桃花扇”,此乃“誤點成蠅”的翻版,但更感人也更傳奇:秦淮名妓李香君情定才子侯方域誓死不另配,撞頭欲死,血濺定情扇。 楊龍友巧用血點,在這把扇上畫出一枝鮮豔的桃花……清代戲劇家孔尚任就此題材寫出名戲《桃花扇》。
聲明:“一方鉤沉”欄目文章繫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先生供本報專稿,摘轉請務必與作者本人聯繫。
來源:北京晚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