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新快報
廣州藝術博物院院長陳偉安:
清代畫壇“四王”是“主旋律” 幸好有一批批離經叛道者與之互補
任何時期、任何地域的畫壇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官方與民間、主流與邊緣、主導與反叛相組合、相碰撞的格局,而且蘊藏著豐富得讓人驚嘆、讓人訝異的細節。 對於清代繪畫,我們同樣應持客觀、審慎的態度。 進而我們會發現,整個畫壇並不像整個清王朝、整個古代史一樣逐漸走向暮氣沉沉。
■收藏周刊記者韓幫文
“四僧”衝破摹古樊籬振興了畫壇
到了清代,主流山水畫是“四王”的天下,即王時敏(1592-1680)、王鑑(1598-1677)、王翬(1632-1717)、王原祁(1642-1715)。 “四王”山水由於得到清皇室的推崇,以至被尊為“正宗”,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主旋律”,也體現了清朝統治者的審美趣味。 這種好尚由皇室帶動,至臣下、文人皆聞風景從,上行下效相互效仿。 “四王”山水總體在筆墨功夫上經過千錘百煉,但畢竟缺乏真山水的真實感受,不論如何經營位置,總顯不出生活氣息。 藝術思想受到古人約束,跳不出宋元人的圈子,守舊成分多,創新則少見。
顯而易見,如果整個畫壇僅僅有“四王”,那一定是黯然失色的,也是非常可悲的。 幸好,清代繪畫湧現了一批批的離經叛道的人物,正是他們的出現,才使得畫壇有了朝氣、有了色彩,比如“四僧”、“揚州八怪”、金陵派、新安派。
清代畫壇有一批特殊的畫家,就是明朝遺民畫家,比如八大山人。 明遺民和遺裔的身份,使他與社會尤其是清皇朝產生排拒的心理,懼畏受迫害而出家為僧。 這份特殊的情感造成了他作品上的獨特藝術效果。 《湖石翠禽圖》的鳥便是他典型的藝術形象:“白眼看他世上人”的冷漠表情,荷花則以幾筆潤澤的墨痕表而出之,一副孤傲不群的樣子。 就連他的簽名也寫成了“哭之笑之”那樣,突出其奇特的心理狀態。
石濤(1630-1724),本姓朱,名若極,廣西全州人。 出家為僧,釋號原濟,又號石濤、清湘老人等。 他的身世與八大山人相似,也是明皇室後裔。 較之八大山人,石濤則更加入世,他朝覲清皇,自稱臣僧,交遊廣闊,這令他名聲和影響更大。 無論是題材、技法和風格情調都更加豐富多姿,成就其為一代大師。 石濤半生雲遊黃山、華嶽、匡廬、金陵,都留下足跡,飽覽名山大川,為其創作山水畫奠定生活基礎。 其“搜盡奇峰打草稿”,影響至今。
四僧中還有髡殘與弘仁。 前者壯闊淳雅,後者則高簡幽疏。 “四僧”雖風格各異,但都竭力發揮其創造性,衝破當時畫壇摹古的樊籬,振興了畫壇,對後世的“揚州八怪”有較大的影響。
清代花鳥畫影響大者莫過於惲壽平
清代乾隆年間,活躍於江南地區的有“揚州畫派”,亦稱“揚州八怪”。 這群畫家,為其時畫壇別開新面。
所謂“揚州八怪”通常是指金農、鄭燮、黃慎、華巖、高翔、高鳳翰、李方膺、羅聘、汪士慎、李鱓、邊壽民等,並非實指八人,是指這一群集結在揚州一市鎮上以一種提倡自由獨特的理論和筆墨技法,對傳統以元人為宗的“四王”畫法採取背叛態度的畫家。 他們打破了清初畫壇沉悶的局面,開創了一種縱橫恣肆的新景象。
其中,金農(1687-1763)平生未做過官,不但能畫而且能書。 書法擅長分隸,自成一格有“漆書”之稱。 其畫用筆簡樸,淡墨幹筆寫花卉,尤善梅花,枝幹橫斜,花蕊繁密,氣韻靜逸。 鄭燮(1693-1755)中過進士,曾任知縣,當官時為民請命丟去烏紗,賣畫於揚州。 他借作畫來抒發對現實的不滿。 主張自出己意,追求藝術個性。 鄭燮書法亦別有風趣,雜用篆隸行楷,自稱“六分半”,人稱其“亂石鋪街”。
揚州畫派諸家富於叛逆精神,不逐時流,不事權貴,不唯權威,高倡個性解放,表露出憤世嫉俗的不合作態度,藝術上則充滿創造精神,對後世畫壇產生很大的影響。 商業發達的揚州和富商巨賈的附庸風雅,為文人畫家提供了又一條生存之道。 並非只有仕進當官才有出路,靠賣畫能夠生存,為畫家提供了自由創作的條件。
清代的花鳥畫,影響大者莫過於惲格(1633-1690)。 惲格,字壽平,號南田,江蘇武進人。 他是王石谷的好朋友,“自以為不能及,因舍山水而學花竹禽蟲”,開創常州惲派的新面貌,創出花鳥畫新的畫法。
惲格畫風祖述北宋徐崇嗣一派沒骨寫生,有明麗秀潤的特色。 他“灌花南田,玩樂苔草”,直接親近大自然,體現花鳥之情趣表而出之,故畫雖工細,亦饒有機趣。 畫法是“點花粉筆帶脂,點後復以染筆足之”。
惲派被稱為“寫生正派”, 創造性地發展了沒骨花鳥畫,對清初花鳥畫壇有“起衰之功”。 傳其畫者,據記載有近百人之多,受其影響者更不計其數。 (講述者:陳偉安)
市場
清代作品最容易上手
普通繪畫應看重其保值穩定性
清代繪畫在中國美術史上撐起了一個新的藝術巔峰,流傳至今的作品在藝術品市場上具有非常強的流通能力。 相比宋元時期的傳世作品,在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清代繪畫又對近現代甚至當代繪畫藝術的發展脈絡影響深遠,在大眾對作品和藝術家的認知程度上也更高於宋元時期。可以說,對於古代繪畫板塊的投資,清代繪畫作品是最容易上手、門檻最低的選擇。
清代藝術家群體龐大且年代距今較近,以至於流傳的作品眾多。 以目前的市場狀況看,清代的繪畫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價格也高低不一。 “四王”“四僧”的精品繪畫突破億元的作品不勝枚舉,大多優秀作品均能維持在500萬元左右。
與“四王”並稱“清六家”的惲壽平和吳歷,二者的作品在市場上也非常受歡迎。 但對於“金陵八家”和“揚州八怪”等人,他們的作品在市場上的認可程度和流通價格卻相差懸殊,除了幾位領軍人物的作品能夠維持在百萬元以上,其他成員的市場價格形成明顯落差,更有甚者,其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的價格僅在10萬元至30萬元之間,造成“齊名並稱”的藝術家群體市場價位高低不一的原因很多,藝術造詣不夠高或存世作品不精等情況的出現,都會使得這部分藝術家雖然在美術上佔有著一席之地,但在當下的藝術品市場上卻難成氣候。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對於清代的普通繪畫作品,最看重的應該是其保值的穩定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