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什麼才是書法的優秀傳統

新浪收藏

作者:張海
《光明日報》
當今時代,無論外部環境還是內部條件,都是書法藝術最好的發展時期之一。 寬鬆活躍的藝術氛圍,推動書法藝術呈現新的繁榮。 但我們同時也看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些書家過多地關注視覺形式,對書法傳統文化內涵有所忽視;中西文化的融會開闊了書法家的視野,但也容易導致對傳統的漠視;藝術市場的發展,改善了書法家的生存狀況,提高了書法藝術和書法家的美譽度和社會地位,但也不可避免地使書法藝術染上功利色彩,使書法界沾染浮躁的風氣。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作迎來了新的春天,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同時,也不能否認,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總書記的講話一針見血,切中文藝界包括書法界的時弊,引起了文藝工作者的共鳴和深思。 書法界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不論是書法作品還是書法家,在數量上已經相當可觀,但真正能經得起時間檢驗,在書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大家和作品能有多少,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書家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新的輝煌,必須把握好繼承和創新的內在關係,以敬畏、崇尚的態度對待歷史上的書法經典和書法大家,在弘揚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既然提出“優秀傳統”,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傳統都是優秀的,都值得原封不動地繼承下來。 那麼什麼才是書法的優秀傳統?
精神理念
比如刻苦自勵、鍥而不捨的探索精神。 王羲之池水盡墨、“俱變古形”,釋智永頹筆成塚,歐陽詢駐馬觀碑,米南宮集古成家等等,這些故事在書界和民間廣泛流傳,生動形像地說明了一個藝術家必須經過堅持不懈的艱苦探索,日積月累,才能登上藝術高峰。 比如尚德修身、書品人品並重的理念。 書法史上既有“統緒”承傳,也有“散僧入聖”;既有帖學帖派,也有碑學碑派;既有廟堂書法典麗雅正的傳統,也有山野氣息的浪漫主義傳統;甚至有“以頭濡墨”、“束茅代筆”的另類書家,但書法史對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風格都給予了極大的包容,形成了多元共存、兼容並包的優良傳統。 歷代書家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提出新的命題、新的概念,不斷開闢新的審美境界。 宋代書法以“開新”為旗幟,如蘇軾所說,“我書意造本無法”,然而卻包孕著繼承的內核;元代書法以“復古”為號召,骨子裡卻體現了創新的精神。 創新而不離繼承,繼承更為了創新,繼承和創新的高度結合,正是書法傳統的精髓所在。
技法體系
任何一門藝術,凡能傳之久遠者,必給後人留下了登堂入室的門徑,這便是其完善的技法體系。 書法藝術經過數千年的經營構建,已經形成了一個完備的開放式的技法體系。 這些技法所以能流傳至今,就是因為它是歷代書家的探索實踐和成功經驗的總結,反映了書法藝術規律,今天仍然有效而管用。 無論是用筆、結體、章法還是用紙、用墨、行款、幅式,前人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對於今天學習書法的人來說,無疑都是極可寶貴的財富。 今人學書,不必自己去從頭摸索一套用筆結體的方法,通過臨帖和學習前人的論述,繼承前輩成功的經驗,不但省卻很多時間和精力,還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個人風格
藝術作品往往具有個體性。 時代的因素為藝術的繁榮發展提供背景和條件,但最終的成就要靠個體的努力來實現。 縱觀書法史,凡是書法藝術繁榮發展的時期,都是高峰林立的時期,而每座高峰都有其鮮明的特色、完整的技法體系、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永恆的藝術魅力。 王羲之作為書法史上萬眾仰望的藝術高峰,以其精深的技法體系和高逸的格調神韻,成為百代追摹的楷範。 蕭衍評王羲之書法:“王羲之書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顏真卿的書法以其敦樸厚重的風格為後世開闢出新​​的風格和境界。 包世臣評價顏真卿書法:“平原如耕牛,穩實而利於民用。”
事實證明,只有那些深深紮根傳統又具有鮮明個人特色的書法範式,才能廣受群眾喜愛,也才能流傳久遠,成為書法史上的經典。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借鑒學習書法的優秀傳統?
敬畏之心
這種敬畏是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基礎上的。 中國歷來有“敬惜字紙”的傳統,這裡所敬的,不只是片紙隻字而已,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 作為當代書家,如果片面強調“主體意識”、“個性表現”,而信手塗抹,對傳統毫無敬畏之心,無疑是對書法藝術的褻瀆。
書法傳統是古往今來千千萬萬書家的接力傳承,每一個書家,只是接力鏈條上的一環而已。 但凡能夠在這個鏈條上佔據“一環”位置的,都是有一定成就和做出相當貢獻的書家。 對於今天的書家來說,不繼承傳統或漠視傳統,無異於以一個人的力量和古往今來千萬人參與接力傳承的偉大力量相抗衡,結果如何,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是:繼承傳統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和橋樑。 對於一個有志向、有抱負、有責任感的當代書家來說,把古代優秀的書法遺產繼承下來、傳承下去並且發揚光大,是應有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當然,繼承傳統決不意味著照單全收,傳統是包羅萬象的,有優秀的傳統,也有不能稱之為優秀的傳統,必須下一番功夫仔細甄別、冷靜分析。 而對於書家來說,以古代的某種經典風格為範本固然是明智的選擇,但也要注意認真辨析,合理取捨,融會各家優長。
“守”和“創”
古代書法經典和有代表性的大家,除了它的經典性、示範性之外,其個人風格有時也會有習氣、匠氣的一面,這是後人在學習經典時要注意避免的。 這裡的問題不在傳統,而在於我們對傳統的認識是否全面深刻,以及繼承傳統的方法是否正確。 清代朱和羹在《心解》中說:“學書未有不從規矩而入,亦未有不從規矩而出,及乎書道既成,則畫沙、印泥,從心所欲,無往不通。”這說明傳統精神本來就有“守”和“創”兩個方面。 如果片面強調創新,不注重追摹古人,就難免基礎不牢靠,功底不紮實,用筆不到位,而被人譏為“野狐禪”;而一味地強調繼承,不敢越雷池一步,那無疑就成了傳統的奴隸,同樣是沒有出息的。
培養人才
沒有創新型的人才,沒有標識性的藝術大家,就談不上藝術高峰。 堪當大任的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紮實的傳統功力,敏銳的藝術感覺,廣泛的知識儲備,嚴謹的治學態度。 除此之外,還必須有擔當意識和奉獻精神,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不在乎一時的榮辱得失,經得起失敗的挫折和時間的考驗,沉潛心性,堅韌不拔,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向高峰攀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尊重文藝工作者的創作個性和創造性勞動,政治上充分信任,創作上熱情支持,營造有利於文藝創作的良好環境。”有關領導、書法界前輩和各級書協組織者,應善於及時發現藝術創新的人才和創新成果,鼓勵那些在藝術上敢於“獨持偏見,一意孤行”的探索者,對他們“上下求索”的精神給予充分的肯定,努力給他們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不能輕易地“棒殺”和“捧殺”。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是每位書家的歷史責任和時代擔當。 當今時代為書法藝術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優越條件,如果無所作為,那麼我們這一代書法工作者就有負于這個時代,也無法向歷史交待,這無疑是每一位當代書家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嚴肅話題。
(作者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