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明代唐寅《看泉聽風圖》

新浪收藏

《看泉聽風圖》縱72.5厘米,橫34.5厘米,絹本,墨筆《看泉聽風圖》縱72.5厘米,橫34.5厘米,絹本,墨筆
目前正在蘇州博物館舉辦的“六如真如——吳門畫派之唐寅特展”,薈萃了國內外12家文博機構的47件書畫精品和1部文集,精彩紛呈,盛況空前。 其中就有南京博物院選送的《看泉聽風圖》。 唐寅一生坎坷,20多歲父母、妻、妹相繼亡故,家道衰落。 他刻苦攻讀,29歲應鄉試,博得第一名“解元”。 第二年赴京會試,不想捲入科場舞弊案,被株連入獄,革去功名,發充浙藩縣衙小吏。 唐寅推辭不就,回歸故里,但仕途無望,妻子離去,家境清貧,不得不以賣文鬻畫為生,54歲就在淒楚孤苦中去世。 而這經歷,也影響到他的繪畫風格的形成。 他早先曾拜識沈周,得初窺元代南宗山水之堂奧,後師從周臣,​​周臣傳承南宋院體繪畫的北宗山水,而北宗山水的重氣勢,重寫實,精於刻劃,雅俗共賞,似乎更適合已經轉變為職業畫家的唐寅,於是他鍥而不捨,精益求精,並博採眾長,融入其對於南宗山水的感悟,形成獨特的既雄渾又灑脫,既險峻又雋永的畫風。 唐寅兼擅山水、人物、花鳥畫,但其成就最高的,無疑還是他的這一部分的山水畫。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其成就當在周臣之上。
《看泉聽風圖》縱72.5厘米,橫34.5厘米,絹本,墨筆。 近景山勢並不高峻,只畫了半邊,不見頂,透過雲霧露出中景突兀的山石和遠景聳峙的山影。 北宋山水畫的“高遠”,在這裡化作了“深遠”,雖然沒有了巍峨壯闊、險峻逼人的宏偉氣勢,卻也增益了流泉細風、純淨淡定的優雅氣息。 山坡上茂密的叢樹,幽泉從崖隙湧出,拾級而下,兩個士人臨流對坐在磐石上,目光轉向潺潺的流泉,略抬頭,兩耳傾聽著流水聲和著樹梢被風吹動的沙沙聲,情景幽謐淡泊。 以濕筆勾、皴,中鋒勾线剛勁硬朗,側鋒撇出其獨特的有似斧劈及括鐵皴的線皴,爽利雄健,細膩精到。 樹葉則雙勾和點葉兼施,互為映襯。 用淡墨渲染,筆墨簡括而肯定,沒有太多的疊加和積染,顯示出畫家技術上的嫻熟和自信。 圖上自題:“俯看流泉仰聽風,泉聲風韻合笙鏞。如何不把瑤琴寫,為是無人姓是鍾。”
在北京琉璃廠,還流傳著有關這張畫的一段歷史故事。 一百多年前的清末,“紅頂商人”胡雪巖來北京申請朝廷批准他向洋人借外債300萬兩,而這必須先打通戶部尚書寶鋆的關節。 他事先打聽到寶鋆家客廳掛著一幅唐寅的《看泉聽風圖》,便到琉璃廠找一個與寶鋆相熟的人去聯絡,就說有人看上這幅畫,願出3萬兩銀子購買。 寶鋆心知肚明,順利成交,而胡雪巖的借債申請也很快獲得批准。 事後,胡雪巖又將這幅畫歸還寶鋆。
來源:新民晚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