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明清畫家如何寫生

 南方都市報

《息園圖》,吳儁,53.2×138.6,紙本設色,1859年。《息園圖》,吳儁,53.2×138.6,紙本設色,1859年。
南都訊記者黃蒨發自北京寫生山水古已有之,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元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清朝徐揚的《乾隆南巡圖》皆是古人實景山水的佳構。 近日,由南京博物院、北京畫院美術館共同主辦的“唯有家山不厭看——— 明清文人實景山水作品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行,這是北京畫院繼“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系列”和“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之後再度推出的又一專題系列展。
古代畫家的山水明信片
實景山水是傳統山水畫按題材而分的一個門類,以寫實手法描摹山石林靄、江流汀渚、樓台庭院。 古人常常遊歷名山大川之後將景緻默記於心,再以筆墨畫出胸中丘壑,但也有一批傑出的山水畫家忠實摹寫自然,猶如“山水明信片”。
本次展覽聚集了文徵明、石濤、髡殘、龔賢、王翬等三十餘位明清畫家的書畫佳構,根據作品情緒節奏的悲喜緩急,分為四個板塊:“遺民淚盡胡塵裡”譜寫了明清鼎革之際,懷道抱德的文人以節義來表達的故國之思;“江湖萬里水雲闊”體現了畫家對山水紀遊的熱衷;“同看家山萬疊屏”講述了明清時期江浙文士重新建立地域文化的政治訴求,以及在這種訴求下迸發的家園之情;“信有山林在市城”匯集了明代造園之風勃興下的園林繪畫,真實地再現了幾百年前的園林景緻。
針對當前寫生的問題
不同於當代畫家以照相寫生再轉換為繪畫創作的方式,古人通過遊歷觀察、目識心記來描繪其心中山水。 表現的雖是眼前之景,畫中筆墨卻體現出文人的主觀情感與學識修養。
“這次展覽吸引了很多年輕觀眾,讓我感到很欣慰。”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告訴南都記者。 王明明表示,舉辦實景山水作品展乃是針對當下書畫界盛行的“寫生風”。 “不斷有人把到某個地方的寫生作品拿給我看。我問他,為什麼要畫?畫這些是要解決什麼問題?是要解決筆墨的問題,還是要解決結構的問題?”寫生如果沒有藝術針對性以及內在的人文涵養做底色,很容易成為粗製濫造和無的放矢的作品。 “我們可以將明清畫家的這些實景山水和真實的山川景物相對比,從而習得他們觀看世界的方式和對藝術的態度。”王明明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