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賞析:乘古畫涼意

 99藝術網 

四季往復,苦夏循環,納涼有助消解夏季的煩躁。 古畫中關於消夏的圖景很多,其中不乏著名者。
《北齊校書圖》為北齊畫家楊子華所繪。 寫天保七年(556年)北齊文宣帝高洋命文臣樊遜、高乾和等11人共校五經諸史的故事,人物形象十分鮮明。 卷首畫一少年側立,捧經書閱讀;一學者坐椅上執筆書寫,侍從兩人托紙硯;一人執書卷,身後女侍兩人。 中段榻上兩人書寫,一使侍轉身與撫琴人對話,榻後女侍兩人,榻側三女侍各手持幾、琴、壺而立。 卷尾畫二馬,一人拱手執鞭,兩人牽馬,一位牽馬人似西域人。 畫面有三組人物,居中的是坐在榻上的四位士大夫,或展卷沉思,或執筆書寫,或欲離席,或挽留著,神情生動,因處盛夏,皆披紗而坐,透過薄紗,內有裲襠繫帶裝。 《釋名·釋衣服》雲:“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據楊子華創稿,閻立本曾臨一稿。
南宋《柳蔭高士圖》,畫中樹下一翁,席以豹皮,前置一手捲,一盞酒,老翁袒胸赤足,頭戴葛巾,所著也裲襠,雙目凝神下視,實已醺醺然微醉矣。 從畫中服飾及坐具、酒具上看,顯然是畫晉人,後人據此推測為陶淵明。
\柳蔭高士圖
《槐陰消夏圖》為宋人小品。 當時文人閒適的生活,由此可見一斑。 圖中所繪為盛夏綠槐濃陰下,一高士坦胸赤足而臥,閉目養神,怡然自得,榻側置雪景寒林圖屏風,條案上羅列香爐、蠟台及書卷什物。 其行筆飄逸柔美,氣韻清新優雅,人物和背景勾勒細緻,烘染細膩,畫家觀察細緻,功底深厚,可惜不知作者為誰。
\槐蔭消夏圖頁
《伯牙鼓琴圖》為元人王振鵬作品。 所繪為高山流水故事。 圖畫伯牙鼓琴,鍾子期聆聽,畫面呈對稱結構,人物神情生動,筆法流利勁健。 淡墨渲染較多,與一般白描法稍有區別。 圖中伯牙,袒胸挽袖,衣紋用筆細勁流利,用線富於變化,或直或圓,流轉飛動,於細密外更具韻律感。
\伯牙鼓琴圖
《消夏圖》為元人劉貫道作品。 畫中人物,露胸赤足臥於榻上納涼,其手執麈尾,雙眉微鎖,嘴唇緊閉,彷彿正在凝思。 從他的衣著神態來看,應是超逸高士,有人們推測其為阮咸。 榻側有一方桌,桌子與榻相接處,斜置樂器。 榻後置屏風,屏中所繪一老者坐於榻上,一小童侍立於側,另有兩人在對面的桌旁似在煮茶。 屏風之中又畫一山水屏風。 畫中有畫的重屏樣式,為五代以來畫家慣用手法,頗具趣味性。
石濤,明宗室靖江王贊儀之十世孫,明亡後,出家為僧。 半世云遊,飽覽名山大川,是以所畫山水,筆法恣肆,離奇蒼古而又能細秀妥帖。 其名言“筆墨當隨時代”,本一段普通畫跋,至20世紀初,竟成盡人皆知口號,被奉為評畫至論,其旨在宣揚藝術創新。 此圖不知誰人所作,圖中的石濤衣夏衫於松下,神情凝重,似有所思。 此衫為僧裝中的一種。
任伯年一生以吳昌碩本人為題材的繪畫有8幅,其中《棕陰納涼圖》《蕉陰納涼圖》所繪,皆盛夏情形。 《棕陰納涼圖》中的吳昌碩,袒胸赤足,依書琴而側臥,隱逸蕭散,豐神別具,設色腴麗,俗情雅意。 上有跋文二,其一曰:“脫衣箕坐搖大扇,第一人閒逭暑方。卻怪少陵不曉事,簿書堆裡去追涼。老椶一株高出群,粗根大葉蒼然筋。老夫擬共樹底坐,閒看天邊飛熱雲。束帶發狂欲大叫,簿書何急來相仍。少陵莒熱詩也。丁亥夏,炎蒸特甚,適苦鐵道人自申江歸,出任君伯年畫行看子見視,神情酷肖,尤妙在清風徐徐從紙上生,頓覺心肺一爽,如服清涼散,技至此可謂神矣。 ”其二曰:“人生墮地為裸蟲,衣冠桎梏纏其躬。安得解脫大自在, 放浪形骸了無礙。可憐十丈囂塵黃,大酒肥肉徒顛狂。鐵也錚錚獨奇絕,匈儲冰雪團文彰。蒼蠅聲吅凡幾輩,標榜空餘三尺喙。畫角緢頭醜態多,安得望君之項背。 有時苦吟還攅眉,佳句當從天外來。有時學書還畫肚,不慕時榮但妮古。奇書不展琴罷彈,解衣獨坐成殷桓。觸墊喜無褦襶客,幕天席地心腸寬。平生自抱煙赮質, 蕭疏況味清涼室。敢將皮相目先生,不羈之士無垢佛。”
\棕陰納涼圖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秦觀詩中所示消夏心情,即圖中所繪情形。 觀此納涼場面,可乘古畫涼意,消自身暑氣也。
\柳蔭醉歸圖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