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浩浩姑孰寫太平:蕭雲從《太平山水圖》賞析

文物鑑定與鑑賞

一、蕭雲從與“姑孰畫派”
蕭雲從(1596年一1673年),字尺木,號無悶道人,又號於湖漁人、玉硯山人、石人、默思、江梅、謙翁、鐘山老人、梅石道人、東海蕭生、夢履​​、梅主人、小字咬臍、忍辱金剛等,明末清初時安徽著名畫家。 蕭雲從是明朝遺民,明的滅亡對其打擊很大,入清後他避而不仕,或漫遊中國的名山大川,寄情於山水;或閉門讀書,潛心詩文書畫,筆墨丹青技藝也漸臻化境,“畫山水高森蒼潤,具有格力,遂成姑孰一派。”
“姑孰畫派”是明清時期一個重要的畫派,在中國繪畫史上頗具影響。 生於安徽太平府的蕭雲從自幼便“篤志繪事,寒暑不廢”,當仁不讓地成為該畫派的領軍人物。 彼時太平府轄當塗、蕪湖、繁昌等縣,府治在當塗(又名姑孰),姑孰便成了該區域的政治文化中心,經濟繁榮,文人墨客薈萃。 在這種背景下,“姑孰畫派”應運而生,它與當時的“新安畫派”、“宣城畫派”等共同構成了皖南畫派的中堅力量。
二、《太平山水圖》的創作緣由
《太平山水圖》是“姑孰畫派”的經典代表作品,也是蕭雲從最值得稱道的作品之一,後人每言及蕭雲從處,幾乎都會提及《太平山水圖》。 《太平山水圖》作於清順治戊子年(公元1648年),是蕭雲從應太平府推官張萬選的邀請為其選編的《太平三書》而創作的插圖。 張萬選,字舉之,濟南人。 他“理姑孰四載”,對於漢朝隱士向子平“遊遍五嶽”的雲游生活頗為神往,在主政姑孰的四年間遍游太平的山山水水,離開此地時,擔心“歲月驅馳,佳遊不再”,於是“屬於湖蕭子尺木為撮太平江山之尤勝者繪圖”,以寄其相思。 《太平山水圖》完成之後,張萬選“慮其播之不廣,傳之不遠,而壽事於剞劂(雕版印刷)。”請徽州知名刻工劉榮、湯尚、湯義三人精心鐫鑿,製成細膩詳盡的刻板。 《太平山水圖》中有“劉榮鐫刻”、“旌德劉榮刻”、“旌邑湯尚刊”、“湯尚”、“湯義”等印章,應為鐫刻者所加。 這些刻板充分體現了蕭雲從原畫稿的創作神韻,“能將作者的筆觸所至,線條或剛勁尖利若鋼鋒,或軟嫩和潤若流水,全部不失毫釐地傳刻出來”,才使得《太平山水圖》得以流布至今,廣傳天下,名譽中外。
三、《太平山水圖》的內容及藝術特色
安徽博物院所藏《太平山水圖》為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懷古堂萬選刊本,已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文精美,具有極高的鑑賞和收藏價值。
《太平山水圖》是清初版畫巔峰之作,更是徽派版畫的經典之作。 它計有四十三幅,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每幅均用正、草、隸、篆等各種書法題與所繪風景相關的古代名家詩一首,並標明仿古代著名畫家如王維、關仝、郭熙、范寬、郭忠恕、夏珪、馬遠、劉松年、米友仁、王蒙、唐寅、沈周等三十六家的筆墨、技法和構圖。 這四十三幅作品圖文並茂,風格各異,各有千秋,堪稱傑作。 張萬選對蕭雲從創作的《太平山水圖》深感滿意,言“蕭子繪事妙天下”,“餘間一展卷,如見鳥啼,如聞花落,如高山流水環繞映帶,如池榭亭台滲績滿眼。”
《太平山水圖》首幅為《太平山水全圖》,是根據當時太平地區山水名勝而作的鳥瞰圖,畫中峰巒林立,草木蓊鬱,溪環水繞,阡陌縱橫,一派江南水鄉風光。 畫面左上角題南宋楊萬里的詩:“圩田歲歲正逢秋,圩戶家家不識愁。夾道垂楊一千里,風流國是太平州。”作者將太平府譽為“風流國”,將其美麗風景和居民的愜意生活繪於畫中,畫家對於鄉土的摯愛之情亦蘊含其中。蕭雲從的同鄉,《畫友錄》的作者黃鉞曾不無感慨地說:“尺木前身老畫師,家山一一貌幽姿。”
《太平山水圖》其餘四十二幅為太平府所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的名勝風景圖,其中當塗風景十五幅,蕪湖風景十四幅,繁昌風景十三幅。 其或描繪山川勝景、山村水郭,或刻畫山間的春雨秋雲、晨曦暮靄,或實寫當地居民的生活場景,展示了歷史上姑孰優美的自然景色,顯示著千年古鎮深厚的文化積澱。
《白馬山圖》(圖1)為蕪湖風景十四幅之一,圖中層岩雄踞,山石疊起,猶如白馬騰雲,氣勢雄偉。 《雄觀亭圖》(圖2)刻畫了暴雨來襲、狂風乍起之時的風捲雲湧之景,水面浪捲千尺,如萬馬奔騰、蛟龍出海。 《蘩浦圖》(圖3)則描繪了另一種靜謐和諧之美,山清水秀,垂柳依依,水面無風,波瀾不興,平整如鏡。 堤岸逶迤曲折,廷閣、房屋點綴其間,將觀者的目光引向遠方,愈行愈遠。 《峨橋雪霽圖》(圖4)、《江嶼古梅圖》(圖5)都描繪冬日的太平之景,寒冬臘月,茫茫白雪覆蓋著山川原野,枯藤老樹以及溪水也泛著陣陣寒意。 唯有路邊的一株古梅散發著陣陣幽香,引人駐足觀望。 只是苦了外出求學的書生,騎著毛驢戰戰兢兢地準備過獨木橋,擔心路滑危險,書僮只得將書擔置於一旁,牽著毛驢護送主人過橋。 而《玩鞭春色圖》、《行春圩圖》、《鶴兒山圖》則表現的是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之時,小河潺潺​​,垂柳依依,鳥語花香的太平醉人美景。
蕭雲從在描繪太平美景的同時,也不忘刻畫當地居民的漁、樵、耕、讀等日常生活。 《繁昌風景十三幅》之一的《鳳凰山圖》(圖6),作者寥寥幾筆​​勾畫遠山如黛,草木蕭疏,清風微拂,簡潔明快。 中景是大片留白的江面,幾隻小船挂帆前行,駛向遠方。 近處江邊蘆葦叢生,高峰峻拔,森然壁壘,植物藤蔓纏繞,緣山而生,幾艘漁船隱約可見,漁人們正在支網捕魚,為生計而忙碌。 草木掩映下,一座小院坐落其中,悠然佇立。 一樵夫擔著柴沿著小徑走入院內,屋內他的妻子正在桌前準備晚餐,迎接伐薪歸來的丈夫。 一幅江南水鄉農家生活的幽美和諧之景映入眼簾,正如圖中楊萬里之詩所言“匏瓠故教俱上屋,漁樵相倚自成鄰”。 《行春圩圖》(圖7)中也隨處可見耕田者、荷擔者、播種者、捕魚者等普通勞動者的身影,充滿朝氣與生機,呈現出一種輕快可喜的格調。 這點迥別於同時代的大多數遺民畫家所勾畫“殘山剩水”時而表現出的冷寂、孤寒之氣和超逸出塵、不食人間煙火之味。
《洗硯池圖》(圖8)描繪的是唐代王翀霄與友人陳商的隱居之處,畫面選取了王翀霄的一個生活片段。 蒼翠古木下,王翀霄坐於石上,頭戴儒巾,頗具儒者風範,身前置一書案,擺著一摞書。 他剛剛練完書法,正在遠眺美景,醞釀著妙作佳句。 一書僮在一旁靜靜站立,生怕驚擾了主人的思緒;另一書僮則在池邊洗涮王翀霄剛剛用過的硯台。 右上角題宋徐傑詩,說王翀霄“雲是王羲之兒”,其人“性潔愛山水,好書復臨池。波間洗破硯,墨浪飛玄魚。”下識“右宋徐傑詩。其山松瘦石奇似馬遠筆法,故取配焉。梅石道人畫”。 馬遠,“南宋四家”之一,筆力勁利,線條剛硬,皴以大斧劈。 此幅線條方折,山石陡直,古松遒勁,拖枝、松針如車輪,與馬遠筆意頗為相似。 蕭雲從擅於根據繪畫題材的需要選取古代名家的筆意和構圖,如在繪《神山時雨圖》時,就選用墨氣淋漓的“米點”來表現煙雨朦朧的迷離之景。
《太平山水圖》中丘壑佈置千變萬化,層疊不窮,使人觀之不厭;林木岩石深厚堅實,穿插有致,蒼勁秀潤;點景人物,位置得當,自然生動。 這主要得益於蕭雲從“師法古人而創新,師造化而獨特。山水畫,融宋元諸家筆墨、丘壑於一體”,他師古而不泥古,根據太平實景將古人的筆墨、構圖加以變換,佈置點染不拘一格,自然就描繪出新的意境和趣味,體現出自身獨有的風格。
蕭雲從在早期作品中就把詩、書、畫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配上俊逸瀟灑、散朗秀健的書法,達到詩、書、畫三者和諧統一的境界。 《太平山水圖》四十三幅作品中,蕭雲從以篆標題,並以多種書體題與所繪風景相關的詩文,書法、畫面與印章融合得天衣無縫,渾然天成,相得益彰,既平衡構圖,又達到深化意境之效。 在另一部山水版畫巨著《歸寓一元圖》中,蕭雲從二十四個題跋均以篆標題,隸體寫詩,書法功底可見一斑。 他廣泛學習古代著名書家的筆法,少時以蒙“二王”起家,深得其味。 及長,苦習篆、隸、真、行、草,直至老年仍孜孜不倦。 五十九歲時他為溧陽名士彭旦兮作山水長卷,在後跋曰:“旦兮漢隸之學甲天下,將以易得數十幅,為晚年摹式。”蕭雲從精於各種書體,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嚴謹而又意態生動。 他的行書結體瘦長,用筆散朗,錯落有致,風調秀健;篆書嚴肅、整然,剛勁有力,又有一種委婉流利的格調,別具韻味。
四、《太平山水圖》的藝術價值及影響
《太平山水圖》在中國美術史上尤其是版畫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特別在山水版畫上,它選擇府一級的地方山水景觀作系列圖畫,並以古詩入畫,開創了地志性實景山水圖的先河。 清代書畫名家、《桐陰論畫》的作者秦祖永對蕭雲從的《太平山水圖》頗為推重:“所繪《太平山水圖》,追摹往哲,工雅絕倫,極為藝林珍重。 ”現代大文史家鄭振鐸先生對徽派版畫頗有研究,見了徽人刻的《太平山水圖》之後一直戀戀不忘,朝思暮想,後來頗費周折才獲得,激動不已,“此版畫絕作,遂歸於餘。十載相思,得遂初願,喜慰何已。”對於《太平山水圖》,他更是給予了極高評價,“圖凡四十三幅,無一不見深遠之趣,或蕭疏如雲林;或謹嚴如小李將軍;或繁花怒髮,大道騁馳;或浪捲雲舒,煙籠渺渺;或田園歷歷如氈紋,山峰聳迭似島嶼;或從危岩驚險之勢;或寫鄉野恬靜之態。大抵諸家山水畫作風,無不畢於斯,可謂集大成之作矣!”鄭振鐸先生認為它是一部諸家山水作風畢集的集大成之作。 更重要的是,《太平山水圖》開創性地把傳統的山水畫鐫刻到畫版上,以一種嶄新的形式出現,對中國版畫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太平山水圖》不僅是推動中國版畫發展的力量源泉,對日本、朝鮮等鄰國的繪畫藝術也產生巨大影響。 18世紀,《太平山水圖》流傳到日本後,被廣泛翻印,日本畫家稱之為《蕭尺木畫譜》、《太平山水畫帖》、《太平三山圖》等,“帖之精緻巧妙,覽者莫不歎賞”,臨摹者眾多。此外,《太平山水圖》對朝鮮真景山水畫的發展也起到很大推動作用,朝鮮文人畫家鄭都學習《太平山水圖》的筆墨技法,融合朝鮮實景以作紀遊圖,曾一度影響朝鮮繪畫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