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字畫收藏怎一個亂字了得:專家教你識別贗品

 和訊網

圖為齊白石的知名作品。一位藝術批評家曾計算過,齊白石就算每天畫,留存下來3萬張作品了不得了。但是,目前藝術機構、收藏家、美術館和市場上的齊白石作品約有35萬張。均為資料圖片圖為齊白石的知名作品。 一位藝術批評家曾計算過,齊白石就算每天畫,留存下來3萬張作品了不得了。但是,目前藝術機構、收藏家、美術館和市場上的齊白石作品約有35萬張。 均為資料圖片
長沙晚報記者張輝東實習生王海歌
據央視、《廣州日報》等媒體報導,某圖書館館長在廣州中院受審,該館長將真跡從圖書館偷出拍賣,自製贗品則留在館中,涉及齊白石、張大千等名人的畫作100多幅,涉案金額近1億元。
無獨有偶,湖南經視日前曝光了一家藝術品投資公司,該公司聲稱,你拿的是幾十元、幾百元的地攤貨或者贗品,到這裡估價能估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價格,令人難以置信。
在贗品充斥的書畫市場,信用的危機在蔓延,字畫等藝術品市場到底有哪些亂象? 藏家如何識別贗品? 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字畫收藏,五大亂象擾人心
字畫等藝術品市場有哪些亂象? 記者採訪了湖南文物鑑定中心專家李智勇,他概括了四大亂象。
一亂:名家大師滿天飛。 過去,即便是成就很高的書畫家,如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等,生前也不敢妄稱“大師”;現在,有些人的“頭銜”高得令人生畏——聯合國某某書畫大師。
二亂:贗品書畫氾濫成災。 書畫市場的贗品交易已成常態,各種制假作假手段應有盡有,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從繪畫、題款、製印、裱貼到銷售“一條龍”制假售假產業鏈,運作縝密,分工明確。
三亂:書畫鑑定以職謀私。 一些書畫鑑定家被利益所熏,睜眼說瞎話,喪失了書畫鑑定的權威性。
四亂:拍賣公司坐收漁利。 在拍賣公司公開聲明的條款中,拍賣公司對所拍贗品不擔責任,而是把風險和責任都推給委託方和買方。 有的拍賣公司為贗品大開綠燈,甚至為贗品出具“身份證”,使買家誤入陷阱。
五亂:誰的字畫好賣,誰的作品就滿天飛。 藝術批評家劉傳銘曾計算過,齊白石就算每天畫,留存下來3萬張作品了不得了。 但是,目前藝術機構、收藏家、美術館和市場上的齊白石作品約有35萬張。
如何識別贗品,專家為你支招
對於喜愛收藏的市民來說,究竟應怎樣防止自己上當受騙呢?
湖南省收藏協會副會長盧伯雄提醒,如果整個裱件像布一樣疲軟無“硬”質,同時成品與裱材的銜接處有殼起、毛邊不平實的現象,那幾乎就可以肯定是仿造品了。 真正的裱裝原件不論多麼陳舊,都應該是富有彈性,紙與裱材的接縫處必須是服帖而嚴整的。
湖南省知名收藏機構——古蘭軒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總經理彭小舟建議,收藏者平時要多學,多看,多交流,要到正規的畫廊和拍賣公司等機構去購買。 同時,彭小舟還為廣大字畫收藏愛好者提出了幾個具體可行的鑑別方法:
一是看筆墨技法,鑑別字畫。 寫字與畫畫一樣,都是由生到熟,熟能生巧。 熟是重要的,但又不是絕對的;
二是看紙張。 有些人會將保存下來的老紙張來個“老紙新寫”。 找一張當時的老紙,用現在的墨寫上去的東西,和當時老紙老墨寫就的真品,感覺還是不一樣的。 因為新仿的墨是“吃”不進紙裡去的,它跟七八十年前墨和紙結合的那種狀態的區別,專業人士是比較容易分辨出來的;
三是看書畫家本人的印章。 凡是歷史上著名的書畫作品,收藏的印章都很多。 如果我們將一幅作品上的收藏印章按時代順序排列一下,就能看出它的流傳過程。 有的收藏家具有一定的鑑定水平,他所鈐蓋的收藏印章,作為鑑定的輔證,可靠性就比較大一些。 有的收藏家毫無鑑定經驗,他所鈐蓋的收藏印章,作為鑑定的輔證,所起的作用就很小,有的甚至只能起到確定作品時代的下限作用;
四是結合作者看,比如孫中山、黃興、周作人、魯迅,這些人的書法和他們的性格都很像。 比如孫中山的“天下為公”和“博愛”寫得很大氣很厚重,一看就是偉人范兒。 而仿品很可能會寫得摳摳唆唆,小家子氣。
來源:長沙晚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